原创 神希园
大千世界,总是有一些奇特的事情,诚如武侠里所说的,有些后来特别惊艳的人,往往刚开始的时候其貌不扬或者平淡如水,并不是普通人一眼就能看出骨骼惊奇。在中医的世界里也是一样,有一些中药,如果你去查看某些中药的药物基原,你会发现,很多中药都太过平淡,既没有器宇轩昂,也没有英姿飒爽,但是它的药用功效,有的往往出人意料,真是“行家的功夫一出手,你就知道有没有”。比如麦冬这味中药,看似十分平凡,但是它的实力,却一点也平凡。就单纯从《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来看,这麦冬就已经拥有一般中药不具备的实力。《神农本草经》指出,麦冬具有适用于“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不仅如此,还进一步指出,“久服轻身,不老不饥”,这个从后世医家的临床运用,方药创新,以及现代的药理学研究来看,居然是一脉相承的。也佐证了麦冬的确不是一味简单的中药,它的背后有着诸多令人可喜的药用价值。对于古代本草医籍,《名医别录》对于麦冬的药用功效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叙述,首先从功效上来看,麦冬主要具有“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以及“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等功效,从临床适应证来说,可用于“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等病症。而且这些功效,在后世的大部分临床中都或多或少的在运用。对于后世本草典籍,《本草纲目》对麦冬的描述,也是颇有创见,认为麦冬能够“令人头不白”,“令人肌体滑泽”,不仅如此,还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更厉害的是,“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按照李时珍的这个描述,感觉麦冬可以封神了!
对于麦冬这味中药来说,古今临床对它的应用可以说是十分频繁的,但是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它的炮制也在逐步完善。对于麦冬的炮制,历代很多,但是现代常用的麦冬主要分为生麦冬、朱麦冬(朱砂拌麦冬)与青麦冬(青黛拌麦冬),而它们三种麦冬的临床作用,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按照炮制学的角度来说,麦冬生用主要用于肺燥咳嗽,虚劳咳嗽,阴液亏虚,气阴两亏,大便秘结,小便淋涩,消渴,肺痈等病症;朱麦冬主要用于心烦失眠;青麦冬主要用于肝咳、胁痛易怒、头眩等病症[1]。
对于麦冬的炮制方法,古代有很多种,不过其中最常见的除了朱砂拌、青黛拌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抽心,《证类本草》记载,“温水洗,去心用,不令心烦,惟伤寒科带心用”,《汤液本草》指出,“去心治经枯”,清代医学家吴鞠通、近代名医张锡纯,都认为麦冬不去心。对于麦冬究竟去不去心,至今仍然存在争议,而且现代的麦冬饮片既有去心的,也有没有去心的。因此,麦冬到底去不去心,变得迷雾重重。单纯从麦冬去心是为了不让出现心烦的情况,但大多情况下,麦冬经常常规配伍后,很少出现心烦的情况。对于麦冬要去心,还有另一种说法,曾流传着“门冬不去心,咳断背梁筋”,而这个门冬主要是天门冬和麦门冬两种,比如著名的止咳良方二冬膏,就明确标注天冬和麦冬都要去心。然而,近代名医张锡纯所创止咳良方参麦汤,却是直接指名麦冬要“带心”,而力推麦冬连心使用的,莫过于清代名医吴鞠通,他在《温病条辨》里,记载的沙参麦冬汤,没有明确说明麦冬要不要去心,但是转录的清燥救肺汤是指出麦冬不去心,而且书中大部分含有麦冬的方剂都是明确标注“连心”或“不去心”,还指出,“试问去心,焉能散结气,补伤中,通伤饱,续胃脉络绝哉”?因此,麦冬究竟要不要去心,显得扑朔迷离了。因此,建议麦冬饮片可以分为去心麦冬和连心麦冬两种生用麦冬的饮片。
麦冬在后世临床的运用中,配伍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生脉散,这就是麦冬的一个十分中药的配伍。麦冬与人参配伍,可以广泛应用于消渴、心悸、健忘及肺系、脾胃病及小便不利、妇女倒经等多种疾病;麦冬与五味子配伍,更是奇妙,因为二者配伍,不仅有金水相生之义,更是能够形成发挥独特作用,麦冬五味子配伍,放入治肺方剂中,可以滋肺阴、敛肺气,放入安神方剂中,可以养心阴、静心神,放入补养方剂中,可以滋养五脏气阴,达到养生延龄的作用[2]。
麦冬的药对配伍中,还有几个十分经典的药对,比如沙参与麦冬配伍、沙参与半夏配伍。对于沙参与麦冬配伍,有大名鼎鼎的沙参麦冬汤、一贯煎,总体来看,沙参与麦冬配伍,可以起到“养肺阴以清金制木,养胃阴以培土荣木”的作用,不仅如此,沙参与麦冬配伍可以发挥滋阴润燥、清热生津、宁神止悸等作用,更可用于益寿延年、调神养血等方剂之中;而麦冬与半夏配伍,有著名的麦门冬汤,且半夏与麦冬配伍,“以半夏之辛,用麦冬之润,一消一润,既可大补肺中阴液,亦可消滞邪之忧”,不仅如此,麦冬可制半夏辛燥之性,半夏可防麦冬之甘润腻胃,对脾虚夹湿伴胃阴不足的人群来说,既能燥湿和胃,又不伤胃阴,另外,麦冬半夏药对还可常用于失眠、消渴等病症之中[2]。对于麦冬这味中药来说,不仅在古代本草典籍里,拥有着强大的临床作用,即便是现代药理,也依然发现了麦冬的不平凡之处。药理研究表明,麦冬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应激,改善心功能,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肌代谢,保护心肌细胞,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清心除烦,降血糖,抗细胞凋亡,抗脑缺血,促进胃肠道推进作用,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免疫调节,抗衰老,耐缺氧、抗疲劳,抗肿瘤,心肌保护,抗辐射,降血脂,抗炎,抗氧化,平喘,抗过敏,防治放射性肺损伤[3-7]等药理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低血压和房室传导阻滞,高黏血症,干燥综合征,慢性咽炎,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乳头皲裂等疾病[3];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萎缩性胃炎,久咳不愈等[4]。对于麦冬的用量,可能说出来会“吓一跳”为什么呢?因为有学者对麦冬的用量做过研究,综合历代医家对麦冬的应用经验,归纳出麦冬的临床用量范围为“6~756g”,其中麦冬在经典名方的常用剂量为12.42~756g;当代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以及现代临床医家对麦冬的常用量为6~140g,最常用的剂量是10~30g[7]。看到这个最大用量,是不是会难以置信?756g,一斤多啊!当然,对于有些中药的临床用量,的确也有一些出现超剂量的。
对于麦冬的配伍与用量,也还需要根据病症详情进行合理使用。如果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肺癌、肺痿(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化等)、口腔黏膜白斑、脑梗死、白血病等疾病,麦冬可与阿胶、桑叶、人参(党参)、天冬等中药配伍,常用量为10~30g;如果用于治疗慢性咽喉炎、食管癌、胃癌等疾病,麦冬可与半夏配伍,常用量为70~140g;如果用于治疗中暑、癃闭等疾病,麦冬可与石膏、知母、紫菀等中药配伍,常用量为11~15g;用于治疗卵巢早衰、失眠、难治性口疮、小儿多动症、儿童难治性癫痫、心悸、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麦冬可与生地黄、竹叶心、酸枣仁、太子参、知母、牛膝、枸杞子、柏子仁等中药配伍,常用量为6~54g;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等疾病,麦冬可与沙参、生地黄、玉竹、石斛等中药配伍,常用量为10~30g;用于治疗肠燥便秘、糖尿病津亏便秘、干燥综合征、血精等疾病,麦冬可与生地黄、玄参等中药配伍,常用量为10~90g[7]。对于麦冬来说,既为中医常用中药,也是日常可泡、可煮的养生药膳之才,既可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也有驻颜益寿之功[8]。可以说,麦冬不仅在古代有着极其辉煌的药用历程,即便是今日,也是一味网红药材。不过,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关于麦冬“恶款冬花,畏苦参、青葙子”的说法仅供参考,因为确有麦冬、款冬花同方配伍的古代名方,比如二冬汤、补土保金汤、半夏汤、五味麦冬汤、紫菀汤等。但是,在临床中,脾胃虚寒便溏、风寒感冒、痰湿咳嗽,不宜使用麦冬,另外,对麦冬过敏的人群,也不宜使用麦冬。[1]叶定江,张世臣,吴皓.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炮制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韩晗,张智华,曹秋实.麦冬药对配伍探赜[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6:122-125.[3]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尤洁.麦冬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1):71-73.[5]周二付.中药材麦冬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9):125-126.[6]迟宇昊,李暘,申远.麦冬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 2) : 189-192.[7]郭然,赵林华,王青,等.麦冬临床应用及其用量[J].吉林中医药,2019,39(9):1161-1164.
[8]孙晓燕.养生药膳之麦冬及其临床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11):1661-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