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临床的常见疾病,临床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特别是耳鸣时间长的老人,病机更是复杂。所以在此有必要先了解下耳鸣的常见中医病因病机。
1、肝火上扰肝胆实火:长期情绪抑郁或暴怒伤肝,导致肝郁化火,火性上炎,循少阳经脉上扰耳窍,表现为突发性耳鸣如潮声,伴口苦、烦躁、头痛等症状。2、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年老体衰、房劳过度或久病耗伤肾精,肾主骨生髓,耳窍失于濡养,引发持续性蝉鸣样耳鸣,伴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夜尿频多等。3、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节或久病体虚,导致脾胃虚弱,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耳窍,出现耳鸣声细弱、劳累后加重,伴乏力、食欲不振等。4、外感风热邪闭耳窍: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耳部经络,导致耳窍闭塞,出现突发性耳鸣伴耳内胀闷感,常见于感冒后。5、痰火郁结痰湿壅阻:过食肥甘厚味或脾虚生湿,痰湿郁久化火,上壅耳窍,表现为耳鸣如潮、耳闷胀感,伴痰多黏稠、胸闷脘痞。6、气血亏虚耳窍失养: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或思虑过度耗伤气血,气血不能上濡耳窍,导致耳鸣声细微、时轻时重,伴面色苍白、心悸失眠。7、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外伤、情志不畅或久病入络,导致耳部气血瘀滞,出现耳鸣如蝉、夜间加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8、情志内伤: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耗伤阴血,加重耳鸣。9、劳伤精气:过度劳累(包括用脑、用耳过度)耗伤精气,使耳部“虚火”上扰,形成慢性耳鸣。综上所述:中医认为耳鸣是“本虚标实”之证,核心病机为脏腑精气不足(尤其是肾、肝、脾),兼夹痰、火、瘀等病理产物上扰耳窍。止鸣丹
出自:清代陈士铎《辨证录》
【方药组成】
白芍12g、柴胡6g、炒栀子12g、生地15g、麦冬12g、菖蒲10g、茯苓15g、半夏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温2服。
【组方思路】
清泻肝胆实火:柴胡、栀子为核心,疏肝利胆,直折火势(针对口苦、目赤等肝胆火盛证)。
滋阴柔肝:白芍、生地、麦冬三药配伍,防止苦寒化燥伤阴,适用于病程较长或素体阴虚者。
化痰开窍:半夏、茯苓健脾化痰,石菖蒲专通耳窍,针对痰火壅阻或耳窍闭塞(如耳闷、耳鸣如潮)。
调和肝脾:柴胡与白芍、茯苓相配,疏肝不耗血,健脾不壅滞,适合虚实夹杂证。
【方证】
【类方鉴别】
止鸣丹以“清肝不伤阴,开窍兼化痰”为特色,适合肝胆火盛或风热侵袭的急性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