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孙孔云 等 中医出版
张志远(1920—2017),自号蒲甘老人,山东德州人,祖籍山西潞安。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国家卫生部中医作家,全国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会顾问,中国药用生物保育协会研究顾问。2019年10月,追授其“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授予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其言:“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言:“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指出炙甘草汤可用于治疗虚劳、脉结代、心动悸等病症。炙甘草汤方中含炙甘草、生地黄、桂枝、麦冬、阿胶、麻仁、人参、生姜、大枣等药物,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可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之证,故亦称复脉汤。张志远教授临床应用炙甘草汤十分广泛,其善于辨证,抓住主要病机而异病同治,将炙甘草汤加减用于治疗多种疑难杂病,效果颇佳。
一般认为,干燥症的发生多与素体之禀赋(如阴虚津亏之体)有密切关系,根据临床表现,多数医家将此病归属于中医“内燥”证范畴,认为此病由内而生,因机体津液亏耗、输布失司所致。张志远教授认为干燥症多因阴虚内热而产生,阴虚内热则耗伤津液,津伤不行则可致燥。其临床诊治水津亏乏,口干舌燥,唾液减少,大便燥结,身体外表缺乏润泽,甚至发生瘙痒、皮肤甲错现象,倦怠无力,一派阴亏气虚症状者,很少盲目投入六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加人参、红景天。而常以《伤寒论》炙甘草汤为基础进行加减,方中去桂枝、生姜,加白芍、瓜蒌根,更名“蒌芍复脉汤”,疗效显著。
1969年,张志远教授于山东齐河接诊一干部。其年老体弱,肝阳偏旺,肾水内损,口干,眼痒,唇裂,舌红无苔,皮肤抓之片片脱屑,大便二三日一解。张志远教授遂取上方予之,药用:生地黄30g,麦冬20g,白芍20g,党参20g,麻子仁10g,阿胶15g,瓜蒌根15g,炙甘草10g,大枣(劈开)15枚,清酒7L,水8L同煎,饮1剂/日,分3次服。连吃15日,坚持未更方,症状明显消退,效果可观。
按:据患者口干、眼痒、唇裂、舌红无苔、皮肤脱屑、便干诸症,可辨证为典型的阴虚,津液不足而引发的干燥症。故张志远教授以大量生地黄、麦冬、白芍为君,阿胶、瓜蒌根居次,清凉滋补、润肺滑肠,以改善身体枯燥现象;党参补中益气、和胃生津,虽原方没有列入重点,但张志远教授将其推至主位,和生地黄、麦冬、白芍平分秋色;大枣补益心脾、生气血,麻子仁润肠泄热、行气通便,均可对症而治;炙甘草补气生血,但张志远教授指出其不宜多投,否则易发生中满、小便短小、颜面浮肿等情况,影响病情。
给大家推荐《国医大师传承录》第三辑,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购书)
(2024年9月2日至2024年9月4日限时特价)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第三届国医大师30人,分别从学医之路、成才之道、学术之精、专病之治、方药之长、大医之情、养生之智、传道之术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展现国医大师为医为人之路,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其学术成就、临证特色、文化学养、师徒授受等内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医后学的医学之路指点迷津,引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