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起,中药材市场的风向骤然逆转。市场里,药商们紧锁的眉头、仓库中堆积的存货、交易大厅稀疏的人流,都在诉说着这场 “寒流” 的威力 —— 恐慌情绪如同多米诺骨牌,从产地收购商蔓延至中间商,再到终端饮片厂,整个产业链都被裹挟其中。 但回望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史,“涨久必跌、跌久必涨” 的周期性规律从未缺席。上世纪 90 年代的天麻烂市、2010 年前后的三七泡沫、2018 年的金银花波动,每次低谷期过后,总会有品种凭借供需失衡重新站上风口。如今的低迷,既有前几年扩种导致的产能过剩因素,也受疫情后需求回归常态、物流成本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并非单一维度的 “市场崩塌”。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普跌的行情中,一些 “被错杀” 的品种正在积蓄力量。这些品种如同深埋于土壤中的金子,只是暂时被市场恐慌的 “浮尘” 掩盖,一旦行业信心回升,其价值终将显现。 市场的稳定,从来不是某一个环节的事。对药农而言,盲目砍苗或弃种只会加剧未来的供需失衡 ——2016 年板蓝根价格暴跌时,多地农户毁田改种其他作物,结果 2019 年流感季需求激增,价格一年内暴涨 3 倍,悔之晚矣。对药商来说,过度抛售低价存货可能错失反弹机会,不如趁机筛选优质品种。 当下的市场迷雾中,理性与耐心比恐慌更有价值。从政策面看,国家药监局近期发布的《中药材质量提升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通过建立道地药材保护区、规范种植标准等措施稳定市场供给;从需求端看,中医药在慢病管理、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持续拓展,2024 年中药饮片销售额仍保持 5% 的同比增长,长期需求韧性未减。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我们:低谷期既是考验,也是筛选优质品种的窗口。 或许这场低迷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或许个别品种还会经历更艰难的调整,但历史早已证明,中药材市场的生命力始终扎根于 “药者,医之资也” 的刚需之上。当我们携手抵制不实信息、理性分析供需数据、关注那些真正具备稀缺性和产业链价值的品种,就能在寒冬中守得云开,毕竟,每一次市场洗牌,都是行业向更健康、更理性方向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