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中药材市场,有点“冷”得让人措手不及。交易变淡,价格分化,连关注的人都少了一大半。到底哪些品种还能看?这波冷清背后藏着啥原因?
先看十大热点品种:有人稳有人愁
不是所有品种都在跌,十大热点里,3涨3跌4平,分化得挺明显。挑几个重点说说:
蝉蜕:河南产地刚进入产新初期,新货还不多,价格稳在650-750元/公斤,买的人不少,走货顺。这品种现在关注度高,后面就看产新量能上来多少了。
连翘:有点矛盾。今年挂果不好,但鲜货价不高,农户不爱摘;想买的商家也少,价格暂时稳住,合格货55-58元。但前两年种太多,库存量大,想大涨很难。
白芷:产地刚少量产新,大量上市还得等阵子。去年产了8万多吨,库存堆得足,现在安徽统货才8.5-9元,走动慢,行情淡得很。
猫爪草:前阵子价格跌得厉害,这两天产地走货好点了,但市场还是不行,库存太多,商家没信心,家种水洗货65元左右。
其他像白术、白芍价格挺稳,党参、麦冬波动小,黄芩、当归就偏淡了,整体看,产新情况、库存多少、前期种植量,是决定价格的关键。
为啥大家都不关注了?四个“坎”拦着
7月行情冷,不是偶然,是好几件事凑到一块儿了:
天太热,买卖都歇了:入伏后又热又潮,药材不好存,饮片厂、药厂都不爱进货。加上7-8月本来就是淡季,商家都改成“少买勤卖”,问价的少了三成。
种太多,卖不动了:前两年价高,大家跟风种,2025年预计能产600万吨,远超需求。像白芷、猫爪草,仓库里堆得满满的。更麻烦的是,新疆、河北这些非传统产区也来凑热闹,种出来的药材质量不一,还便宜,正经产地的货更难卖。
炒货的跑了,信心没了:之前有人炒猫爪草、款冬花,现在价格跌得厉害,有的跌了八成多。炒货的一跑,大家都怕了,不敢囤货,市场里钱少了,更冷清。
政策变了,规矩严了:药厂采购压价,尤其是集采的品种,原料需求少了。而且新版《中国药典》对质量要求更高,差货没人要,小商家想转型都难。
药农、药商该咋办?
行情淡的时候,更得稳住。不同人有不同招:
药农:别盲目扩种了,尤其像白芷、板蓝根这些已经供大于求的品种。多看看产新情况,比如蝉蜕、连翘的产新量,再决定下一季种啥。种的时候盯着质量,现在差货真没人要。
药商:淡季就别囤货了,“勤进快销”最稳妥。重点盯那些产新期的品种,比如蝉蜕,产新量变化会直接影响价格。还有,多关注合格的好货,政策严了,好货早晚能卖上价。
总结:
7月行情冷,是暂时的,但背后的问题——产能过剩、质量门槛提高,是长期要面对的。对药农来说,选对品种、抓质量;对药商来说,盯紧产新、控库存。
淡季不是坏事,正好可以理理思路,等旺季来的时候,才能踩准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