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蜥蜴,别名马蛇子、四脚蛇、石龙子等,是名贵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囊肿、癫痫等。麻蜥蜴除了药用之外还可以当作宠物饲养,被爬虫界誉为“小恐龙”。麻蜥蜴为蜥蜴目蜥蜴科,吻较窄,吻棱不显。头顶大鳞对称排列,鼓膜大而裸露,背部全为粒鳞,腹鳞比背鳞大,近方形,向腹中线呈斜行排列。肩前方两侧至腹面有1明显的皮肤褶形成的领围,领围游离缘为较大的鳞片。指、趾下面被棱鳞,股腹面有股孔。麻蜥蜴体长10~15厘米,单只体重3~4克,麻蜥蜴腹背部均长有斑纹,颜色和花纹非常艳丽,也被称为丽斑麻蜥蜴。
2.养殖前景
麻蜥蜴还是蛇类和大体蜥蜴的活体饵料,市场供不应求。麻蜥蜴干品目前在安徽亳州和河北安国等中药材市场售价为每公斤800~1000元。活体麻蜥蜴每只零售价格8~10元,批发价格每只3~5元[www.nczfJ.com/]。以食用黄粉虫为例,每只麻蜥蜴每天只吃1~2只黄粉虫。麻蜥蜴是卵生,从出壳到出售需要100~120天。黄粉虫每公斤8000只左右,每公斤黄粉虫的成本不超过6元,1只麻蜥蜴120天吃240只黄粉虫,成本折合每只麻蜥蜴饲料不到0.2元,每400只麻蜥蜴可加工1公斤干品,每公斤干品麻蜥蜴不低于800元,养殖1只麻蜥蜴可获得净利润1.80元,夏天安装诱虫灯诱虫喂养麻蜥蜴几乎没有成本,目前野生麻蜥蜴受到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侵害,几乎已经绝迹,人工养殖麻蜥蜴的数量很少,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发展人工养殖不愁销路,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
3.养殖管理方法
麻蜥蜴的个体小,食量不大, 饲料非常广泛,黄粉虫、蝇蛆、蚯蚓、蟋蟀等都可成为其饲料,只要是软体无椎多汁昆虫麻蜥蜴都爱吃。麻蜥蜴野生状态下受到环境、食物和天敌的影响,每年繁殖2~3次,每次产卵2~3个,人工养殖麻蜥蜴方法得当,每年可繁殖5~8次,每次产卵4~5个,卵到孵化出壳需要7~10天,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成年麻蜥蜴每年每只可孵化繁殖20~25只小蜥蜴。麻蜥蜴的平均寿命为5~6年。
麻蜥蜴饲养场的建造:麻蜥蜴爬行速度很快,但不善跳跃,脚趾上没有吸盘,无法在光滑的墙壁上爬行。养殖方法可因地制宜,水泥池、鱼缸、塑料盆等均可利用。人工小规模试养可用鱼缸和塑料盆,麻蜥蜴喜欢群居生活,每平方米面积可养殖2000~3000只,大规模养殖需要建造养殖池,养殖池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局限,可根据自己家的地形因地制宜建造。养殖池用水泥、沙子和砖头建造,高度不超过1米,每个池子面积不要超过100平方米,大了在收集麻蜥蜴时费劲不方便,麻蜥蜴喜欢打洞,池子围墙的底部要用水泥灌注,防止打洞逃跑。池子的内墙要用水泥磨光,顶端要用光滑的瓷砖或玻璃围起来防止逃跑,瓷砖或玻璃的宽度10厘米即可,池子四周要留有出水口,防止下雨积水,出水口要用铁丝筛底罩住防止麻蜥蜴从这里逃跑,池子中间用砖头垒成长方形的产卵床,产卵床砖头与砖头之间要有缝隙,供麻蜥蜴进出产卵床用,产卵床里面填上10~15厘米的沙土,沙子和土的比例各占50%。为方便麻蜥蜴产卵孵化,产卵床最上面要盖上石棉瓦,防止下雨和方便麻蜥蜴藏身躲避天敌用,每个池子里还要有1个1~2平方米盛水用的水泥池,池子不要太深,里面放满水供麻蜥蜴饮用,水最好1~2天更换1次,防止水污染变质,影响麻蜥蜴健康生长。
饲料管理:麻蜥蜴每天上午8~10点喂食1次,不要投喂太多以每次吃完为好。麻蜥蜴本身不残杀,主要的天敌有猫、黄鼠狼、喜鹊等,可在池子上方用养鸡用的尼龙网罩养。麻蜥蜴通过100多天的饲养后,身长可达到10厘米左右,体重达到3~4克时就要及时出售或加工。
4.疾病管理
麻蜥蜴属于冷血变温动物,不易滋生瘟疫,主要疾病为口腔炎,发现麻蜥蜴口腔红肿不爱吃东西时,用少量阿莫西林兑在给麻蜥蜴的饮用水中帮助消炎就行。
肠胃阻塞也是蜥蜴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在不适当的底材饲养蜥蜴的情况下会造成蜥蜴吃下底材造成消化道阻塞,像是木片、小石头、沙砾、木屑等底材,少量的话会自然排出,大量的话会造成肠胃严重阻塞,蜥蜴会渐渐失去食欲,精神不振,不排便(可以给予泡热水试试看)没有进食但是腹部却膨胀,如果不幸发生可以给予软便剂和补充大量水分,但是往往会因为肠道内水分不足或是肠子蠕动硬推异物造成肠胃破裂,在饲养蜥蜴时就应选择适当的底材,才能确保蜥蜴的健康。
卡蛋也是蜥蜴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种状况,雌性的守宫和蜥蜴体内有卵,但因营养不良,体型不适宜或缺乏钙质等就会造成排不出卵的情况,严重的话会压迫到消化道造成绝食,使蜥蜴身体状况更加糟糕,避免发生的方法就是在确定自己的蜥蜴怀有身孕时就应该补充更大量的营养剂和加温,在照顾上要更加细心,让蜥蜴顺利产出宝宝。
5.加工方法
首先烧一锅温水,水温在50℃时,将活体麻蜥蜴下锅烫死后捞出,继续给水加温到90℃以上,再一次将麻蜥蜴倒入水中煮5分钟捞出即可,然后平摊在通风阴凉处至自然干燥,也可以直接在太阳下曝晒至干,装入容器中保存或出售。
麻蜥蜴养殖虽然是个很好的致富项目,但因为各地的气候、环境和初养技术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选择这个养殖项目时最好先少量引种,等试养成功后再继续扩大养殖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