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别名土茯、刺茯苓、土萆薢、冷饭团、硬饭头、饭团根、狗朗头等。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考证出自《滇南本草》。陶弘景曾记载:“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清朝名医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对土茯苓功效有这样的描述:“土茯苓,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经。利水泻湿,燥土健中,壮筋骨而伸拘挛,利关节而消臃肿,最养脾胃,甚止泄利”;“土茯苓燥土泻湿,壮骨强筋,止泄敛肠,极有殊效。善治痈疽瘰疬,杨梅恶疮”。《本草正义》亦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综上,本品甘能解毒,淡能渗湿,能解毒利湿,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皮肤湿毒疮疡,疥癣,梅毒;风湿周身骨痛,关节屈伸不利等;近有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
据药理研究,土茯苓所含黄酮类可降低小鼠棉酚中毒的死亡率,并减轻其肝脏病理损伤。
邓铁涛教授临床善用土茯苓(30~120克)与川萆薢(15~120克)配伍,治疗膏淋、尿浊、尿蛋白、妇人带下等证属湿毒蕴结者。朱良春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土茯苓、萆薢,获得满意疗效。盖痛风性关节炎是属代谢性障碍性疾病,尿酸生成过多,排泄减少所致。此二药可降低血尿酸指标,祛湿、解毒、利关节而除痹。
广东省民间习惯用鲜土茯苓与龟同煲汤饮或熬膏服食,以治皮肤病和作肿瘤辅助治疗用。因其有较强的解毒功能,“龟苓膏”已成为药膳品种或制剂品种之一。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它主要以名贵的鹰嘴龟和土茯苓为原料,再配生地等药材精制而成。其性温和,不凉不燥,老少皆宜,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旺血生肌、止瘙痒、去暗疮、润肠通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调理脏腑等功效,能促进新陈谢,提升人体免疫力,是现代人不可或缺之养生佳品。
邓铁涛医案:
陈某,男,17岁,柬埔寨金边市人。2003年7月23日入院。
梦遗3年余,症状加重,伴发热、咳嗽、咯痰4天。患者自1999年始出现梦遗,2~3天1次,2000年始伴有头晕乏力,精神不集中,在当地行包皮环切术后,症状仍未见好转,并服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症状反复发作,于2003年6月7日在我院门诊求治,予以补肾止遗等治疗后,症状反加重。入院前4天不慎外感受凉后,梦遗加重,并出现发热,T38.2℃,伴咳嗽、咯痰,继续在我院门诊求治,予中药清热及西药抗感染,体温波动在36.5~38.5℃之间,症状改善不明显,故再次来我院急诊求治。T 36.5℃,血检查:WBC 6.8×10^9 /L,N 0.63×10^9 /L,L 0.24×10^9 /L。X线摄胸片示:右上肺野结核与炎症相鉴别,为进一步治疗而收入我科。诊见:神清,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怕冷,无发热、恶寒,时有咳嗽,咯痰量少、质黏、色黄,口干口苦,少寐多梦,梦则遗精,纳眠差,腰酸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患者否认其他病史。入院体查:T 37.5℃,P 100次/分,R 21次/分,BP 98/60mmHg,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5.3×10^9 /L,中性粒细胞为0.53×10^9 /L。生化检查:正常。
入院诊断:西医:①发热原因待查;肺部感染,肺结核?②遗精。
中医:①发热(外感风热,痰热阻肺);②梦遗(君相火动,心肾不交)
中医治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法。
处方:黄连、当归各9克,生地黄、酸枣仁、党参、莲子各15克,茯神20克,远志、甘草各6克,天冬10克,石菖蒲12克,龙骨(先煎)30克。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以清热化痰,口服七神安片、养心安神口服液以安神。
二诊:2003年7月25日。患者体温已正常,因外感渐去,治疗以梦遗为主,治以泻火,祛痰湿为法。
处方:柴胡,黄连、橘红各6克,黄柏、竹茹、远志各12克,法半夏,石菖蒲、萆薢、车前子(包)各20克,土茯苓30克。
三诊:2003年7月28日。患者未行抗结核治疗,复查胸片未见异常,故考虑发热原因为肺部感染,停用鱼腥草、穿琥宁、清开灵口服液等消热之剂。因其有面色㿠白、腰酸软、夜尿多,守上方去土茯苓,加陈皮3克,熟附子9克。服4剂后患者仍有梦遗、失眠。
7月31日查房:患者神清,精神好转,前额头痛,仍有咳嗽、咯白色痰,腰膝酸软,双下肢乏力,小便稍急,每晚夜尿2~3次,大便正常,梦遗隔天1次。舌黯淡、苔根浊,左脉涩、寸脉弱,右脉弦浮、稍数。查体:T 36.5℃,P 85次/分,R 21次/分,BP 98/60mmHg。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肺未闻干湿啰音。患者面色暗,黑眼圈,是长期患病脾肾不足的表现,舌质黯淡、苔白根部厚浊,乃痰湿,虚中有实,下焦湿热之证,左脉涩乃血瘀,寸脉弱则脾气不足;左脉弦浮,兼有咳嗽,是表邪未净虚实错杂;患者胃纳差,与前用补阴致败胃及脾失健运有关;而患者遗精,腰膝酸软,双下肢乏力,小便稍急,每晚夜尿2~3次,为肾虚表现,但尺脉不弱,经补肾治疗后遗精症状加重,且患者肛门有下坠感,考虑到与前列腺炎,即下焦湿浊有关,也是引起遗精长期不解的缘故之一。患者久病,不可能短期治愈,如治疗后面色有光泽则为有效;表里同病,不能专治肾,且伴胃纳差、神倦乏力,是后天之本虚弱,应先治脾,健脾不碍邪,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该方又可治虚人外感,以清其未尽之邪,再以桂枝茯苓丸加减以治其本。
补中益气汤处方:柴胡、升麻、扁豆花、当归各10克,党参、黄芪、薏苡仁各15克,白术20克,甘草5克,陈皮3克。4剂,每天1剂,水煎服。
桂枝茯苓丸处方:桂枝、茯苓、赤芍、桃仁、扁豆花、牡丹皮各10克,王不留行15克,两头尖12克,五爪龙、桑寄生各30克,白术20克,4剂。
8月7日再诊:7天未见梦遗,睡眠及面色改善。继续守桂枝茯苓丸加减及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交替服用,服药1月以巩固疗效。患者遂携方药返回柬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