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门诊这么多年,我发现很多高血压患者血压难稳住、反复波动,并不是因为 “药不够强”,而是因为只盯着降压药硬压,忽视了体质调理!
患者总觉得血压高就该 “猛药降压”,结果西药加了又加,头晕、乏力、腿肿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血压却像 “过山车” 一样忽高忽低。
其实高血压的根源往往是肝、脾、肾失调,痰湿、瘀滞堵在血管里,光靠降压药 “治标不治本”。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多年前从一位老中医那里学来的高血压 “特效方”。这个方子思路独特,不盲目用猛药降压,而是先通瘀滞、调肝脾,让血管变通畅、体质归平衡,血压自然就稳了。
【门诊案例】
52 岁的张先生(化名),高血压 6 年,最高血压 160/100mmHg,吃两种西药仍控制不稳,稍累或生气就头晕头胀,像 “戴了紧箍咒”,还总觉得脖子发僵、手脚发麻。
家属说,他平时爱吃肥肉、喝白酒,晚上常熬夜看手机,脾气急,一点小事就发火;大便黏马桶,晨起口苦,白天没精神,走几步路就觉得累。
查体:面色红赤、眼睑轻微浮肿;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厚腻泛黄;脉象弦滑有力。
辨证结论:肝阳上亢夹痰湿瘀滞。
中医讲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张先生常年吃油腻、熬夜、生气,导致肝火太旺往上冲,脾运化差生痰湿,痰湿堵在血管里,血流不畅,血压自然居高不下。
这就像 “水管里有淤泥,还总被猛力加压”,光靠降压药(加压阀)没用,得先清淤泥、疏管道。
所以,调理的关键是:
先清痰湿、通瘀滞:把血管里的 “垃圾” 清理掉,让血流变通畅;
再平肝潜阳:压住往上冲的肝火,避免血管痉挛收缩;
兼顾健脾养肝:从根源改善体质,减少痰湿再生。
开方:天麻、钩藤、决明子、茯苓、白术、丹参、山楂、葛根等。
先吃一月,每天监测血压,及时和医助沟通血压情况。
【调理效果】
一个月后复诊,患者头晕头胀减轻,血压波动变小,最高 145/90mmHg;口苦消失,大便不黏了,白天精力好了很多。调了方子,继续服用。
三个月后复诊,家属反馈血压稳定在 130/85mmHg 左右,西药减了一种;脖子不僵了,手脚发麻的情况没了;现在很少生气,也戒了白酒,油腻食物吃得少了。
他说:“早知道调理体质比吃三四种降压药有用,就不用遭这几年罪了!”
最后建议:高血压患者别总盯着 “降压药加量”,少吃肥肉、甜腻、少喝酒;别熬夜、少生气,避免肝火上冲;如果有头晕头胀、舌苔厚腻、大便黏等症状,及时调理痰湿瘀滞,别拖成顽固高血压。
温馨提示:文中分享的方子仅供交流学习,要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根据个人舌苔、体质辨证清楚后使用,切勿盲目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