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儿科名医方剂(珍藏)

发布时间:2024-08-31 阅读:859

1.银菊解毒汤

【处方】 金银花9克.菊花9克.薄荷3克.荆芥6克.羌活6克.黄芩6克.连翘9克 .山栀子6克.板蓝根9克.蒲公英9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主治】流行性感冒。

2.荆防葱豉汤

【处方】 荆芥6克.防风6克。苏叶6克.羌活3克,白芷3克,淡豆豉6克.薄荷3克.黄芩6克.淡竹叶5克,葱白2根。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驱寒解表.祛风清热。

【主治】风寒感冒.或寒热夹杂而寒多于热的外感症。

3.小儿感冒惯用方

【处方】荆芥穗、羌活、板蓝根各6克,牛蒡子9克,防风6克,黄芩9克,炒知母、淡豆豉各6克,神曲、桔梗各9克,杏仁泥、淡竹叶各6克,生甘草3克。

【主治】用于发热,微咳,有汗不多,鼻流清涕,目眦红痒,口角流涎,体温39℃。扁桃体红肿,舌苔白。

4. 小儿咳嗽惯用方

(1)风寒止嗽汤(杏苏散加减)

【处方】苦杏仁、紫苏、桔梗、炒枳壳、前胡、荆芥穗各6克,薄荷3克,黄芩6克,甘草3克。

【功效】散寒解表,化痰止咳。

【主治】小儿风寒咳嗽,症见咳嗽,发热畏寒,头痛,有汗或无汗,喷嚏、鼻塞、痰清,脉浮紧或缓,舌苔薄白。

【加减】冬季无汗,加麻黄3克。春季无汗加葱白2根,淡豆豉6克,热甚加知母、淡竹叶各6克。痰多加橘红6克,瓜篓9克,黛蛤散6克。挟食加焦三仙、莱菔子各6克。

(2)风热止嗽汤(桑菊饮加减)

【处方】桑叶、菊花、杏仁、连翘各6克,薄荷3克,荆芥穗、桔梗各6克,瓜蒌9克,黄芩6克,甘草3克。

【功效】祛风清热,止咳化痰。

【主治】小儿风热咳嗽,症见咳嗽,发热或微热,有汗,咽干,扁桃体红肿,痰黄稠,脉数,苔黄或薄黄。

【加减】咽部红肿明显加牛蒡子6克,大青叶9克。气粗,口渴,加生石膏15克,知母6克。鼻衄加丹皮、焦栀子各6克,白茅根15克。痰多加枳壳、莱菔子各6克。咳甚作呕,加枇杷叶9克,竹茹6克。大便干燥,加熟大黄3克。

(3)积食止嗽汤(双解汤加减)

【处方】桔梗、枳壳、苦杏仁各6克,瓜蒌9克,黄芩、陈皮、法半夏、茯苓、焦三仙各6克,甘草3克。

【功效】消食导滞,清肺和胃。

【主治】小儿食积咳嗽,症见咳嗽,作呕,口臭、痰稠,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脉滑数,舌苔黄腻。

【加减】腹胀痞满,加厚朴、青皮各6克。口渴喜饮,加天花粉、石斛各6克。发热较甚,加知母6克,生石膏15克,川黄连3克。烦躁、津少,加葛根、麦冬、知母各6克。潮热、汗多,加地骨皮、桑白皮各9克。大便干燥,加熟大黄6克。小便短黄,加车前草6克、滑石粉9克。

(4)暑湿止嗽汤(清肺汤加减)

【处方】苦杏仁6克,冬瓜仁、瓜蒌各9克,枳壳、桔梗、马兜铃各6克,连翘9克,姜半夏、茯苓、橘红、冬桑叶、鲜荷叶各6克。

【功效】治暑祛湿,止咳化痰。

【主治】小儿暑湿咳嗽,症见伤暑,咳嗽,痰多,倦怠,嗜卧,汗多,低热。脉濡缓,舌苔白腻。

【加减】气短、虚烦,加南沙参、麦冬各6克,五味子3克。咳嗽,咯痰不爽,加知母、川贝母各6克。腹胀,胸闷,加厚朴6克,大腹皮6克。小便黄短,加木通3克,滑石粉9克。

(5)虚咳止嗽汤(紫菀汤加减)

【处方】紫菀、款冬花、南沙参、麦冬各9克,五味子6克,苦杏仁、茯苓、地骨皮各9克,甘草3克。

【功效】养阴益气,润肺止咳。

【主治】肺虚久咳,症见咳嗽,咽干,潮热,自汗,咳嗽不爽,夜卧不安,脉虚大,舌红少津。

【加减】表虚汗多,加生黄芪9克,白术、防风各6克,浮小麦15克。口渴,加天花粉、石斛各9克。纳差,加生稻芽9克,山楂肉6克。咳嗽不爽,加桔梗6克。

5.小儿哮喘惯用方

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其是在冬春两季最为多见。一般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颜面苍白,甚则出现青紫、喘憋、鼻翼扇动等症。

(1)麻杏石甘汤加味一方

【处方】炙麻黄3克,苦杏仁6克,生石膏12克,黄芩、金银花、连翘各6克,板蓝根9克,甘草、淡竹叶各6克。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开肺。

【主治】用于发热,咳嗽有痰,烦躁不安,面赤唇红,无汗或微汗,舌苔薄白,脉浮数(相当于轻型)。

【加减】多汗加薄荷3克,桑叶6克,去麻黄。咳甚加前胡、枇杷叶各6克。喘甚加葶苈子、莱菔子各6克。热甚加知母、栀子各6克。

(2)麻杏石甘汤加味二方

【处方】炙麻黄6克,苦杏仁9克,生石膏18克,连翘、板蓝根、知母、栀子、鱼腥草、黄芩各9克,甘草3克。

【功效】辛凉泄热,涤痰定喘。

【主治】用于高热不退,汗出,口干,烦躁不安,痰鸣气促,喘憋,颜面苍白,唇红,苔黄,舌燥少津,脉急数(相当于重)。

【加减】喘甚、痰多,加紫苏子、葶苈子各6克。口渴喜饮,加天花粉、玉竹各9克。大便干燥、腹胀满,加熟大黄、枳实各6克。

(3)生脉散加味

【处方】党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生地黄各9克,莲子心、石菖蒲、天竺黄各6克,连翘8克,甘草3克。

【功效】扶正救逆,存阴开闭。

【主治】用于高热不退,痰鸣气短,喘憋,颜面青紫,精神委靡,四肢厥冷,胸高腹胀,二便失禁,舌赤,干燥无津,苔黑,或舌光无苔,脉散大。肺炎重症,还可能出现高热持续不退、昏迷、抽风、虚脱等症,根据病情作如下论治:清肺泻热:适用于温邪化热。高热持续或起伏,口干渴,烦躁不安,舌绛苔黄,脉洪、滑、数。

(4)三黄石膏汤加味

【处方】黄连3克,黄芩、黄柏各6克,生石膏12克,板蓝根、大青叶各9克,知母6克,紫花地丁9克,赤芍6克,甘草3克。

开窍化浊:

主治:热闭清窍。症见:神识不清,昏迷,或妄言谵语,狂躁不安,舌苔黄腻,脉洪数。

清肺饮加减:生地黄9克,生石膏15克,郁金、知母、栀子各6克,麦冬9克,石菖蒲6克,黄连、黄芩、薄荷各6克,甘草3克。

息风镇惊:

主治:肝风内动。症见:抽搐,项强,两目上视,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苍黄或白,脉弦滑。

钩藤饮加减:钩藤、天麻、清半夏各6克,白僵蚕9克,水牛角6克(先煎),连翘9克,干地龙6克,生白芍9克,生桑枝6克,甘草3克。

回阳救逆定喘:

主治:心阳衰竭。症见:上盛下虚,高热气喘,四肢厥冷,汗多,舌尖赤,无津,脉虚大。

参附汤加味:人参、制附片各9克,五味子6克,生龙骨、生牡蛎各9克。浓煎频服。

育阴潜阳:

主治:气阴两虚。症见:精神委顿,面色青灰,两颧淡红,四肢厥冷,气急鼻扇,出冷汗,舌尖红少津,脉细数。

复元汤加减:红人参、制附片各6克,熟地黄、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鳖甲各9克,炙甘草、知母各6克。

(5)清和汤加减

【处方】南沙参9克,麦冬6克,青蒿9克,黄芩6克,生稻芽9克,知母6克,桑白皮、地骨皮各9克,甘草3克,枇杷叶9克。

【功效】滋阴益气,清肺和胃。

【主治】用于小儿肺炎在恢复期,由于体质较弱,余热未尽,症见:低烧潮热,久咳不止,或纳差消瘦,脉细数,舌淡少苔。

6.麻杏石甘湯加味

【处方】炙麻黄3g苦杏仁9g生石膏15g金银花9g连翘9g桔梗9g生甘草3g芥穗6g

【功效】辛温解表,佐以寒凉

【加减】汗多加冬桑叶9g生麦芽9g,咳甚加前胡6g枇杷叶9g,热甚加黄芩69知毌6g

7.五虎湯加味

【处方】炙麻黄4.5g苦杏仁9g生石膏15g生甘草4.5g细茶叶9g连翘12g黄芩9g知母9g生稻芽15g

【主治】重证肺炎,高热不退,烦躁、口渴、广痰鸣气促,喘憋,颜面芲白,唇红、苔黄、舌燥少津,脉数急。

【加减】喘甚痰多加青黛3g、海蛤粉12g;烦躁不安加生栀子9g、川石斛9g;大便干腹胀滿加熟大黄6g、枳实6g

8.黄连解毒湯加味

【处方】黄连6g黄芩6g黄柏69栀子6g人参(或生晒参红参)9g生石膏159知母9g甘草9g粳米15g

【主治】高热持续或起伏,口干渴,咽干,烦躁不安,短气,舌绛苔黄,脉洪滑。

9.幼科升降汤

【处方】薄荷6克,连翘10克,钩藤10克,望江南10克,焦楂曲各10克,莱菔子10克,陈皮6克,蓬莪术10克,生军1克,蝉衣6克,板蓝根30克,甘草5克。

【用法】每剂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200~00毫升,冰箱冷藏,服时温热,分4~6次,2天服完。

【功效】解表导滞,清热利咽。

【主治】小儿外感发热,鼻塞咽痛,腹胀干咳。或突然高热,萌牙欲出,牙龈肿痛,乳蛾红肿,舌苔薄黄或黄腻,口臭,大便不调者。【加减】此方剂量对婴幼儿是大剂量,但可不必减量,剂量大可以缩短疗程,为保证安全,可分多次服用,故1剂分4~6次服,中病即减,热退后未复升,当减量服用,一般1剂即能热退病除。若咳嗽明显者加炙冬花、炙紫菀各10克,若鼻塞多清涕,且鼻痒者,加辛夷、白芷各10克。若伴有呕吐者加苏叶6克,川连1克。

10.清肝饮

【处方】生地黄10克,生白芍10克,枸杞子10克,钩藤10克,麦冬10克,女贞子10克,白蒺藜10克,蜈蚣1条,地龙5克,甘草5克。

【用法】 每剂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300~400毫升,冰箱冷藏,服时温热,分4~6次,2天服完。

【功效】清肝养阴,平肝熄风。

【主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症见眨眼皱眉,吸鼻歪嘴,露齿咬唇,或耸肩摇头,甚则心烦易怒,肢体拘急,口出秽语。亦有单表现为发声抽动,见反复作清喉样干咯,证属阴虚风动者。

【加减】 患儿若久病搐搦,舌红少津,真阴耗伤,加用龟板、鳖甲。若面黄、气短易汗,善太息,乃气阴两虚,加用黄芪、党参。心烦不宁,好动易怒,加柏子仁、生牡蛎。大便干结加大黄。口渴欲饮者重用芦根。若单为清喉样干咯,入睡则如常人,常误诊为咳嗽、喉炎等,清肝饮加玉蝴蝶、玉竹即可。

11.平喘汤

【处方】炙麻黄5克,杏仁10克,白芥子5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陈皮5克,制半夏5克,白前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剂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300~400毫升,冰箱冷藏,服时温热,分4~6次,2天服完。

【功效】散寒止咳,化痰定喘。

【主治】常用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百日咳等病。证属外感风寒,内蕴痰湿。症见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舌苔薄白或白腻均可服用。

【加减】若舌苔白腻罩黄,痰湿明显有化热之征、寒热相杂之相,可加用桑白皮、海浮石等,以清泻热邪,化其痰热;若便干结加大黄,以通腑气,降肺气,咳喘易平;若咽红,乳蛾红肿或咳声嘶哑者加玄参、玉蝴蝶,以清咽利喉。

【注意】此方不能用于痰热咳喘,不宜用于舌红无苔的阴虚咳喘。


12.小儿止哮汤

【组成】苏子15克,地龙15克,前胡15克,麻黄5克,川芎15克,射干10克,黄芩10克,苦参5克,白藓皮10克,刘寄奴10克。

【功能】止哮平喘,活血化瘀。

【主治】本方性偏凉,用于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热哮。包括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等。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为著,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双肺满布哮鸣音。咽红、舌红、苔黄、溲赤、便秘。

【用法】两日1剂。水煎两次,煎出液总量约300毫升(5岁量),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次50毫升。

13.开胃进食汤

【处方】佛手10克,焦山楂20克,炒麦芽20克,苍术10克,石菖蒲20克,龙胆草5克,枳壳20克。(4岁常量)

【用法】2日1剂,水煎2次,取汁150毫升,按年龄定量,分早、中、晚3次温服。

【功效】健脾助化、开胃进食。

【主治】厌食症。

【加减】脘腹胀满者,加厚朴、莱菔子理气宽中;大便偏干者,加枳实、莱菔子导滞通便;大便偏稀者,加山药、薏苡仁健脾祛湿;口渴烦躁者,加芦根、生地清热生津除烦。

【调摄】嘱家长合理安排患儿饮食,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切勿暴饮暴食。不偏食,不挑食,不强迫进食,荤素搭配,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鼓励多食蔬菜及粗粮,勿随便服用补品补药。

14.泻肝清肺汤

【处方】天竹子10克,浙贝母10克,黑山栀6克,黛蛤散15克(包煎),地骨皮10克,炙桑皮10克,炙百部10克,炙兜铃5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3克,鱼腥草30克。

【用法】以水煎成汤液,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4次服。

【功能】泻肝降气火,消肺化痰热。

【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加减】目红胁痛者,加丹皮10克、龙胆草5克,益增泻肝之力;咽红痰多者,加射干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清咽消痰;咳剧呕吐者,加炒竹茹10克、金沸草10克(包煎)降逆和胃;眼白溢血、鼻衄、痰中带血者,加侧柏叶15克、紫珠草15克凉血止血;小溲黄赤者,加泽泻10克引火下行;大便干结者,加全栝楼30克、火麻仁10克润肠通便。

15.治哮灵

 【处方】地龙5克,麻黄2.5克,苏子1.5克,射干1克,侧柏叶2克,黄芩2克,白鲜皮、刘寄奴、甘草、苦参、细辛各1克,平贝母2克,僵蚕1.5克,橘红1克,冰片0.05克。

【用法】上药按比例浓缩制成100片,每片0.1克。1日3次口服,3岁以内每次2~4片,4~6岁4~6片,6~12岁6~8片,12岁以上8~12片。10天为1疗程。

【功效】宣肺平喘、通络活血。

【主治】哮喘,无论热证或寒证均可适用。

16.温肾固脬方

【处方】芡实10g,乌药10g,金樱子10g,楮实子10g,菟丝子10g,韭菜子10g,补骨脂10g,女贞子10g。

【用法】1日量,水煎2次,合并药汁,加热浓缩至45~60ml,分3次饭前服。每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神经性尿频。

【加减】乏力微言者,加黄芪10g;面黄形削者,加山药10g;腰膝酸软者,加何首乌10g。

【方源】孙丽平,李宏伟,安笑然.王烈教授运用温肾固脬方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的经验.

17.泻肺化痰汤

[处方] 苏子10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葶苈子10 克瓜萎10克射干10克

[用法] 方中剂量适于三岁病儿,一日量,水煎二次,取汁 100毫升,分3~4次服。

[功效] 泻肺定喘,解毒化痰。

[主治] 小儿肺炎。

[加减] 若发热加柴胡10克,虚热(体温不高但热)加白薇,火盛加寒水石10克,低热加地骨皮10克,咳重加桑白皮10 克,喘重加麻黄5克,伴哮加地龙10克,痰多加半夏10克,胸闷加青皮5克,惊惕加蝉蜕10克,烦躁加白芍10克,抽搐加羚羊角1克,食少加石斛10克,呕吐加竹茹10克,腹胀加枳壳10 克,脘满加麦芽10克,大便干加番泻叶1克,大便稀加白术10克,尿赤加竹叶10克。若为肺炎球菌所致者,选加连翘10克,紫荆皮10克;肺炎杆菌所致者加板蓝根10克,天冬10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加桑白皮10克,胡黄连5克;病毒所致者加僵蚕10 克,大青叶10克;霉菌所致者加黄连5克,生地10克。


18.抗敏消癜汤

【处方】麻黄5克,蝉蜕12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细辛3克,川乌3克,防风5克,荆芥5克,牛膝5克,羌活6克,独活6克,甘草6克,红花9克,草乌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两汁混合,分3份,早、中、晚饭后各服1份。4~7岁者,每日服1/3剂,7~12岁者,每日服1/2剂,12~16岁者,每日服1剂。

【功效】疏风活络,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主治】小儿过敏性紫癜。

【加减】对腹型紫癜,加木香、延胡索各9克;肠出血者,加仙鹤草、大小蓟各15克,车前子30克;对关节型紫癜、疼痛剧烈者,加秦艽9克;对并发肾炎伴有高血压者,去麻黄,加白茅根、车前子各30克,泽泻9克。

【方源】蔡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

19.健脾补血汤

【处方】党参15克,焦三仙15克,仙灵脾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熟地9克,丹参18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饭前分3次服下。3岁以下者用1/3剂,3~6岁者用1/3~2/3剂,6~12岁者用2/3~1剂。

【功效】温肾健脾,补血生血。

【主治】小儿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

【方源】蔡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

20.强脑抗痫灵

【处方】丹参、天麻各240克,何首乌、七叶一枝花、钩藤各150克,蝉蜕、地龙、石菖蒲、石决明(孔脊部分)各90克,牛黄、麝香、珍珠各1.5克,天竺黄9克。

【用法】将丹参、何首乌、七叶一枝花、天麻、蝉蜕、地龙、石菖蒲加适量水,煮沸100分钟后,再加钩藤煮沸20分钟。用纱布过滤去渣留液,再将药液加热蒸发成流浸膏;然后将牛黄、麝香、珍珠、竺黄、石决明共研成细粉,掺入流浸膏内和匀,置于干燥箱内或自然干燥后,制成散剂,装瓶备用。3岁以下者每次服0.5~1克3~6岁者每次服1~1.5克,6~12岁者每次服1.5~2.0克。每日1~2次,白开水送服。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止痉,平肝熄风,安神定惊。

【主治】癫痫。

温馨提示:💊仅供有缘人参考学习。由医师辨证施治!对证下药!切勿盲目尝试!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上一篇:【民间偏方】中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6个奇效偏方

下一篇:老中医献奇术,配伍独特,法度严谨,屡用屡效,更有一剂知,两剂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