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药材市场怎么了

发布时间:2019-09-29 阅读:1322
 
    近年来,药材市场风云激荡:由大起到大落,由繁荣到寂落,特别是现阶段市场萧条、大货难销、行情趋降、生意难做的现实,更让广大药商倍感凄凉。真让人感觉:药材市场有点 “悬”。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药市怎么了? 
  一、无奈的药市
    几年来,药市行情一直跌跌不休。大盘指数从2017年高峰时的26560点跌至目前的25014点(以东方中药网市场指数为准)。家种品种指数从高峰时的3638.1点跌至现在的2598点。野生品种指数从高峰时的13501.8点跌至目前的11605点。大跌品种有:白芨由高峰时的每公斤850元跌至目前的150元,覆盆子从高峰时的350元跌至现在的40元,吴茱萸由高峰时的500元跌至目前的120元。可谓是飞流直下,瞩目惊心。市场如此下跌,原因何在?一方面是生产盲目发展:土地流转,产业扶贫大多把药材种植列入重点项目。从而造成生产严重过剩。另一方面,2018年至今的飞检和环保治理造成大批药厂被吊销证照或停业整顿,造成需求下降。致使市场货源严重积压,供过于求。从而引起行情下跌,跌跌不休。尽管在大健康产业的旗帜下,中医药事业的前景很美好,但道路很坎坷,市场很无奈。
二、没落的中医
    中医是中医药的核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健康产业的振兴最终还是要依赖中医的振兴来实现。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的政策,但中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且不说正规医院的中医断层严重和中医人才的紧缺,而历史上中医的主力在基层在民间的现状就令人堪忧了。
我们来看看一篇来自河南的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基层的农民人口占比很高,他们也需要更多的医疗保障。但现实很残忍,对于中医来说也很悲哀,因为现在来看基层基本没有中医,提供不了中医服务,想要看病只能通过西医,要是想接受系统的中医治疗,至少也要到县级医院才可以。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指出:这类情况严重影响了基层人民的健康,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中医药法的颁布,对于中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助力作用。其中规定:2020年70%的村卫生室要有能力提供4种以上的中医药技术方法,而对于社区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的要求更高。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在备案的有14万个卫生室,而需要的中医师数量至少18万,现在基层乡村的中医师有多少呢?不到1万名。”
     前景很美好,现实很无奈。河南中医的现状也就是我国中医的普遍现象。中医尚且如此,中药还能好到哪里?中医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中医兴,中药才能兴。因此,我们要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的,宽松的政策环境。否则,中医药的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三、烦脑的药商
    市场如此,让很多药商有点烦。绞尽脑汁,费尽心血,踏破千山万水,买到手的药材却销不出去。这还不说,价格跌跌不休才让人心痛。本来是几十元、几百元一公斤买的货,如今竞跌到了十几元、几十元,有的甚至跌到了几元。望着交易大厅内冷冷清清的场面,想着库内堆积如山的药材,想着几百万、几十万的药材如今缩水成几十万、几万元。真让人心痛!药商们欲哭无泪,不禁感叹: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据不少药界人士反映:现在市场上已有不少药商由于亏损,或无生意可做,被拍无奈地告别他们赖以生存的药市,另谋生路。
四、无序的种植
    心烦的不仅仅是药商,还有药农。想当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药材生产的扶持政策。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办法》、《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等。中药材种植的天空一下子亮了起来,中药材种植成了人们争相投资的蓝海。药材生产就如雨后的春笋,蓬勃发展起来。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17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7000多万亩。预计到2020年达到1亿亩。不少人带着绿色的梦想,满怀一腔热情,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一头扎进那虚幻的蓝海。结果是“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航母进去,小帆船出来。”大多得到的是一堆的债务和一身的疲惫。这时,他们才感到中药材种植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没有那么简单!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规模种植药材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处于亏损状态。其实,中药材种植是一门大学问,它要求生产者必须“五懂”:即一要懂市场,二要懂技术,三要懂管理,四要懂天文,五要懂政策。十八般武艺要样样精通。否则,仅凭一腔热情,想背靠政策扑进蓝海,不淹死才怪呢!
五、闹心的药厂
    对中药生产厂家来说,不仅仅是有点烦,简直是闹心了。一波飞检下来,几百多家中药企业中枪,甚至连百年老店“同仁堂”也未能幸免,或证照被收回,或停业整顿。紧接着又一波环保治理,勒令整顿者不计其数。一时间,中药生产厂家人心惶惶,草木皆兵。宁可不做,也不愿被查。生产企业大多采取暂停产或半停产一避风头。须知,中药生产企业是药材市场的需求主力。没有了需求大户的吸纳,药材市场死水一潭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争议的标准
    市场这个样子,最有争议的就是标准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就会乱象环生。问题是标准要科学合理,要属合中医药的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传统的标准都是以色、香、味论优劣,以个头大小、性状论英雄。现在的药典标准为了与国际接轨增加了含量、浸出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传统中医认为:中医用药讲究复方配伍,君臣佐使,不是哪味药,某种含量物质就能起作用的。在这里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产生了冲突,西医标准是否适合传统中医成为争议的焦点。是非曲直有待破解。看来,在目前情况下,标准制定也是难。虽然是难,但标准还是制定出来了。每5年一次修订,照出不误。
七、两难的监管
    药商烦、药农烦,药厂闹心。一股怨气难免甩向市场监管:中医药几千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你那标准都是按西医的标准制定的,能适合中医药吗?回首多年来中药材市场的监管之路,“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魔咒总是与市场监管如影随形。何时走上健康科学的监管之路一直是大家的期待。面对非议,监管部门也是难:所有的一切市场监管我们都是依法行事,按标准执行。其结果也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监管有必要,标准应执行。这是常理,大家都认可。问题是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属合中医药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如果按目前的标准严格执行,估计市场上的药材要有70%以上不合格。这就值得深思了。这也罢了,问题是标准出来了,却很难严格执行。比如:蔓荆子这个品种药典标准是蔓荆子黄素含量为0.03%,浸出物为8%。而市场上进口的三叶蔓荆浸出物仅为6%,含量更无从谈起,远远达不到药典标准,但其在市场上照卖不误。类似品种还有进口酸枣仁、进口决明子等等。如此这般,还要制定这药典标准何用?
八、政府有苦也难言
    回首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历史:没有一次是成功的。号召种菜菜烂市,推广种烟烟滞销,扶持种药药封门。我们的政府也闹心:绞尽脑汁,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出台了那么多扶持政策,支出了那么多真金白银,原本想扶持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没想到心也尽了,力也出来,钱也花了,但却是这么个结果:出力不讨好,好心办坏事。为什么?为什么?到底为什么?政府有苦也难言。一次次的失误,一次次的损失,一次次的血的教训。我们的政府应该深思了。不可否认,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中药材生产的政策的本意是好的,但为什么往往事与愿违?问题出在哪里?又如何破解?这是关系到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大事,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尽快找到破解之道。
     综上所述:药材市场发展到现在,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旧体制,新形势;老市场,新趋势;老药材,新标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老观念与新思维;传统交易模式与电子商务;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可以说是矛盾重重,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情况、新市场,留给我们的是新的迷茫、新的憧憬和新的希望。抬眼望,真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因此,我们要在政策上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把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一视同仁,大力扶持;在标准上,要按照中医药的自身特性和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规范。只要我们立足改革,尊重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锐意进取,创新求变,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作者:宫光前
中国中药材种植养殖网www.zyczzyzw.com
电话:13956769187   E-amil:ahfyth@163.com 

上一篇:为什么中药行业越来越难做了?

下一篇:产新话防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