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前文章7月份中部地区极端高温对当地药材影响分析(上),我们探讨了高温天气概况与影响范围,并对河南省、安徽省、陕西省、河北省主要药材受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本篇文再对山西省、山东省、湖北省的主要药材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并就极端高温对多年生品种的长期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是结论与展望。
2.5 山东省道地药材高温影响分析
2025年7月中旬,山东省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天气,鲁中北部、鲁西南等地最高气温突破40℃,局部达42℃,对中药材产业造成显著冲击。结合气候特征与品种特性,受影响的主要品种如下:
2.5.1 丹参(莒县、蒙阴主产区)
山东丹参产区在高温天气下受到严重影响,高温干旱与根腐病形成“死亡循环”:

图1、2017年1月20日笔者在山东省莒县库山乡丹参种植基地考察
根系发育受阻:丹参根系膨大期(7-9月)遭遇持续高温,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根系木质化程度增加,有效成分丹参酮含量下降10%-15%。莒县药农反映,高温期丹参根腐病发病率较常年高10个百分点,部分地块需重新补种。
地上部生长停滞:日均温超过32℃时,丹参植株高度较正常年份矮15%-20%,节间缩短,生物量积累减少30%。蒙阴县实验基地数据显示,高温持续7天以上,丹参减产幅度达40%。此外,高温还导致丹参根腐病的发生加重,部分地块出现死苗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减产趋势。
2.5.2 金银花(平邑、费县主产区)
山东是金银花的主产区之一,高温对金银花的影响呈现“三重打击”:
生理胁迫:金银花生长适温为15-25℃,持续35℃以上高温导致叶片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效率下降40%,第二茬花花期缩短10-15天,单株花蕾数较去年同期减少60%。平邑县观测显示,40℃以上高温持续3天,叶片焦枯率达25%,绿原酸含量下降8%-12%。
病虫害爆发:高温干旱叠加红蜘蛛、蚜虫繁殖周期缩短至3天/代,虫口密度最高达每叶50头以上。费县部分地块因虫害损失超30%,被迫提前采收导致折干率降至25%(正常30%-35%)。
品质下降:高温加速花朵脱水,花瓣变薄、色泽暗淡,商品等级下降。平邑县农业局数据显示,特级花比例较常年减少40%,市场收购价同比下跌。
因极端高温当前正在产新的二茬花减产,产地走动加快,但由于库存较大,所以价格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2.5.3 西洋参(威海、烟台主产区)
高温胁迫打破西洋参的“生态平衡”:
日灼与生长停滞:西洋参需10%-20%透光率的遮阳环境,高温强光导致叶片出现“白斑”日灼症状,光合作用效率下降50%。威海文登区观测显示,未遮阳地块西洋参死亡率达15%,3年生参根重量减少25%。
病害风险激增:高温高湿环境诱发立枯病、炭疽病,文登区部分地块发病率超过20%。西洋参皂苷含量受高温影响下降8%-10%,且根系木质化程度增加,商品等级降低。
2.5.4 其他品种
黄芩高温干旱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出现焦枯现象,光合作用减弱,根系发育不良,影响了黄芩的产量和品质;叠加2023-2024年人为减种影响,预计2025年山东黄芩产量同比减少50%。泰安新泰市药农反映,高温使黄芩亩产量较2023年降低30%。桔梗则因高温干旱导致植株矮小,产量下降。
2.6 山西省道地药材高温影响分析
2025年7月中旬,山西省南部(如运城、临汾、晋城等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气温超过40℃,局部达44℃。这种持续高温对当地中药材种植造成显著影响,具体涉及以下品种:

图2、2010年6月12日笔者在山西省运城市黄芩种植基地考察
2.6.1 黄芩:高温干旱叠加人为因素,产量大幅缩减
山西黄芩产量占全国40%,但2025年面临多重打击。持续高温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快,黄芩根系发育受阻,地上部分生长停滞。叠加2023-2024年人为减种及冬季冻灾影响,预计2025年山西黄芩产量同比减少70%。新版《中国药典》实施后,低含量黄芩被淘汰,进一步加剧优质货源短缺。运城万荣县等主产区已出现“亩产量较2023年降低30%”的情况。
2.6.2 连翘:高温抑制果实发育,产量预期下降
作为山西“十大晋药”之首,连翘在高温下受创严重。研究表明,连翘果实发育的最佳温度为12-17℃,当气温超过36℃时,果实发育会受到明显抑制。今年上半年的持续干旱导致连翘的开花结果受到影响,坐果率降低,果实发育不良个头小,产量下降。此次高温恰逢果实膨大期,导致落果率上升、果实瘦小干瘪。此外,高温干旱还加剧了病虫害发生,如红蜘蛛、蚜虫等虫害爆发,进一步威胁连翘产量。目前山西连翘开始零星产新,产出量不大,鲜货收购价约12-13元,加工的干品质量一般要价48-49元上下,合格货不多。受今年天气干旱影响,挂果不佳,持货商惜售心理增加,目前交易价55-58元,运城产地价格上涨。
2.6.3 远志:高温抢收影响品质,生长周期受干扰
运城作为远志主产区,夏至时节正值采收期,药农被迫在40℃高温下抢收,导致药材折干率降低、有效成分流失。高温还可能干扰远志的正常生长周期,使其提前进入休眠状态,影响根茎膨大。此外,高温干旱易引发根腐病,进一步威胁产量。

图3、山西省运城市上半年持续干旱,地里挖一锨下去土全是干的,生长三年半的远志根条短而细
2.6.4 苦参:高温抑制生长,减产与低价并存
苦参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超过30℃会出现叶片枯黄、生长停滞。山西产区(如闻喜县)因高温导致苦参籽产量下降,但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上涨乏力,形成“减产难增收”的矛盾局面。但高温将会延长苦参的生长周期,增加种植成本。
2.7 湖北省道地药材高温影响分析
2025年7月中旬,湖北省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天气,鄂西山区、江汉平原等地最高气温突破40℃,叠加前期降水不均导致的土壤墒情差异,对中药材产业造成显著冲击。结合气候特征与品种特性,受影响的主要品种如下:
2.7.1 茯苓(黄冈、罗田主产区)
产量影响:茯苓是高温好气型真菌,但持续超过35℃的高温对其生长也产生不利影响。高温干旱导致茯苓菌丝生长受阻,菌核不膨大,停止生长甚至腐烂。特别是在十堰南部、恩施、宜昌东部等地区,中到重度气象干旱进一步加剧了茯苓产量的损失。
质量影响:高温环境下,茯苓的三萜类和多糖类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降低。研究表明,高温烘干(80℃)条件下,茯苓多糖保留率仅为40%~55%,三萜类保留率仅为30%~45%,远低于低温干燥的保留率。
2.7.2 天麻
产量影响:天麻与蜜环菌共生关系在高温下受到严重破坏。天麻和蜜环菌在18~25℃生长最快,超过30℃天麻生长受到抑制。此次高温导致蜜环菌活力下降,侵染天麻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天麻块茎发育不良、产量下降。特别是在低海拔地区,天麻损失更为严重。
质量影响:高温导致天麻块茎中有效成分积累不足,天麻素含量降低。同时,高温高湿环境还导致天麻抗病能力下降,块茎腐烂率增加。据产区数据显示,此次高温使天麻块茎腐烂率多了5-8个百分点。

图4、2023年6月28日笔者在湖北荆州湖北千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蛭养埴基地考察
2.7.3 水蛭
产量影响:水蛭对温度极为敏感,当水温升至45.5℃时,水蛭沉底蜷曲,48℃时死亡 。此次高温导致湖北部分地区水域温度超过40℃,直接导致水蛭死亡或迁移,养殖产量大幅下降。特别是在露天养殖池塘,水蛭死亡率高达30-50%。
质量影响:高温环境下,水蛭体内代谢加快,导致有效成分提前分解,影响药材品质。同时,高温还导致水蛭抗病能力下降,病害发生率增加。
2.7.4 黄连
产量影响:黄连喜阴湿环境,夏季高温对其生长极为不利。此次极端高温导致黄连幼苗大量死亡,特别是新种植的黄连苗死亡率高达40%以上 。高温干旱还导致黄连生长停滞,根茎发育不良,产量预期大幅下降。
质量影响:高温胁迫下,黄连中的小檗碱等生物碱含量明显降低,影响其药效价值。同时,高温还导致黄连植株抗病能力下降,白粉病、炭疽病等病害发生严重,进一步降低药材品质。
三、极端高温对多年生品种的长期影响
3.1 对生长周期的影响
3.1.1 生长发育延迟
极端高温对多年生中药材的生长周期产生显著影响:
1. 生长停滞:高温胁迫导致多年生中药材如白芍、牡丹皮等在夏季出现生长停滞,影响全年生长量。
2. 物候期紊乱:高温使部分多年生药材的物候期提前或推迟,打破了正常的生长节律,影响来年的发芽、开花和结果。
3. 根系发育不良:高温干旱导致多年生药材根系发育受阻,特别是新种植的幼苗,根系不发达将影响未来几年的生长和产量。
3.1.2 生长周期延长
高温还导致多年生中药材生长周期延长:
1. 成熟期推迟:高温胁迫下,多年生药材的生长速度减缓,成熟期推迟,影响下一季的种植安排。
2. 生产周期断裂:秋播品种如黄芩、夏枯草等因土壤干旱无法按时播种,将导致2026年原料供应缺口。
3. 更新复壮受阻:高温影响了多年生药材的更新复壮过程,特别是对需要通过休眠来恢复活力的品种,如黄连、天麻等。

图5、2016年11月2日笔者在安徽省亳州市某白术种植基地考察
3.2 对未来产量的影响
3.2.1 短期产量波动
极端高温对多年生中药材未来1-2年的产量产生直接影响:
1. 来年产量下降:高温导致当年花芽分化不良,直接影响来年的开花结果,如菊花、瓜蒌等花类与果实类药材。
2. 地下器官发育不良:高温干旱使百合、玉竹、黄精等根及根茎类药材地下根茎膨大生长受阻,影响来年产量。
3. 繁殖材料质量下降:高温导致种子和种栽质量下降,发芽率降低,影响下一季种植和产量。
3.2.2 长期产量潜力受损
极端高温还对多年生中药材的长期产量产生深远影响:
1. 植株早衰:持续高温胁迫导致多年生植株提前衰老,缩短经济寿命,影响未来3-5年的产量。
2. 品种退化加速:高温环境加速了品种退化进程,特别是对一些地方特色品种,抗性和产量性状下降明显。
3. 生态适应性改变:长期高温可能改变中药材的生态适应性,使一些传统产区不再适合特定品种的种植,需要调整种植结构。
3.3 对品种品质的长期影响
3.3.1 有效成分变化
极端高温对多年生中药材有效成分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在:
1. 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不足:高温胁迫下,多年生中药材的次生代谢途径受到干扰,导致有效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等含量下降。
2. 成分比例失调:高温还可能改变有效成分的组成比例,影响药材的整体药效。
3. 道地性特征减弱:长期高温胁迫可能导致一些道地药材的特有成分含量下降,减弱其道地性特征。
3.3.2 抗性和适应性变化
高温还对多年生中药材的抗性和适应性产生长期影响:
1. 抗性基因表达改变:长期高温胁迫可能改变中药材的基因表达模式,影响其对病虫害和逆境的抗性。
2. 适应性进化:在极端高温压力下,中药材种群可能发生适应性进化,但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
3. 品质稳定性下降:高温导致中药材品质年际间波动增大,稳定性下降,影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

图6、2022年6月23日笔者在安徽岳西县天兴业中药材公司“三无一全”茯苓种植基地考察
四、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本报告对今年7月中部地区极端高温对中药材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产量影响显著:极端高温对河南的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金银花,安徽的白术、白芍、白芷、牡丹皮,陕西的天麻、黄芩、子洲黄芪,河北的知母、半夏、防风,山西的连翘、黄芩、远志、苦参,山东的金银花、丹参、西洋参,湖北的茯苓、天麻、水蛭、黄连等重点品种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其中怀地黄、天麻、黄芩、茯苓、白芷、水蛭等品种损失最为严重,局部地区减产可达30%以上。
2. 质量受到影响:高温导致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外观品质变差,药用价值降低。特别是对含挥发油、苷类等热敏性成分的药材影响更为明显。
3. 采收加工难度增加:高温环境下,采收效率下降30-40%,加工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不稳定。干燥、炮制等传统加工工艺面临严峻挑战。
4. 仓储物流风险加大:高温高湿环境增加了霉变、虫蛀、走油等风险,仓储成本上升30-50%,物流运输难度加大。
5. 多年生品种长期影响深远:高温不仅影响当年产量和品质,还对多年生品种的生长周期、产量潜力和品质稳定性产生长期影响,可能导致未来2-3年产量下降。
4.2 未来展望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加频繁,中药材产业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未来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应性种植技术创新:加强耐高温、耐旱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栽培技术,提高中药材的抗逆能力。
2. 智能化生产体系构建: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实现精准调控和精细管理,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3. 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协同创新,构建高效、稳定的产业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4. 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中药材产业抗灾减灾的投入,建立健全风险保障机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2025年7月的极端高温天气对中部地区中药材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但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未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中药材产业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严峻。因此,需要加强气候变化对中药材产业影响的研究,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供应安全,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7、2025年7月12日笔者在山西考察时看到运城引黄工程夹马口分水闸门全开抗旱保产
注明:文章所涉资料由本人收集整理,部分源于网络。资料与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全面或者与现实不符,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权威资料和数据,还请业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针对第三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刘红卫 2025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