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熊市暗涌,黄金赛道急刹车!2025中药材市场生死局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1225

图片

亳州药材市场的清晨,少了往日的喧嚣。药商王老板翻着账本直摇头:“上个月沙苑子还能卖300多元一公斤,现在55元都没人收,猫爪草也跌了15%。”

他的仓库里堆满当归,去年高位时160元进的货,如今价格已跌破百元。不远处的样品行,部分摊位空置着,像一张张无声抗议的嘴。

市场监测显示**超过20个主力品种价格近三月跌幅超20%**,连前期坚挺的党参、当归也未能幸免。

一、市场寒冬,价格全面失守

中药材市场正经历一场刺骨的倒春寒。康美中药材价格指数曲线自去年8月持续下滑,进入2025年后更呈加速坠落态势。

曾经风光无限的明星品种纷纷跌落神坛:当归价格较峰值暴跌近40%,党参紧随其后下滑18%,沙苑子半个月内上演“高台跳水”,价格缩水超80%。

市场交易清淡得令人心慌。据行业反馈,药材采购量较往年同期锐减20%-40%,专营商们被迫转向“订单式经营”,仓库里积压的货越堆越高。

“现在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是怎么活下去的问题。”甘肃药材市场的朱老板苦笑着,他面前那批160元高价吃进的当归,如今市价已不足百元,10%的利润率在剧烈波动中不堪一击。

产新季本该热闹的市场异常冷清。新货上市未能激起采购热情,商家关注度降至冰点。“产新品种静悄悄”,成了当下最贴切的注脚。

二、寒冬背后,三重风暴叠加

这场市场寒冬并非一日之寒。风暴背后,是供需天平的严重倾斜。前几年中药材价格持续走高,刺激药农大面积扩种。如今产能集中释放,市场供过于求。

2024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690万亩,预计2030年将突破6000万亩。当供给侧激增遇上需求侧萎缩,价格崩塌成为必然。

政策收紧如一道紧箍咒。医保控费与集采政策双管齐下,药企被迫压缩原料成本,减少高价药材采购。2025版《中国药典》提高农残标准,更将大批低品质药材挡在市场门外。

资本退潮加速了市场冷却。昔日推高价格的炒作资金纷纷撤离,留下满地狼藉。随着中间商恐慌性抛售,市场陷入“追涨杀跌”的恶性循环。

“今年最大的单子有卖出10吨的,但也是熬了十多年熬出来的。”亳州市场一位老商户感慨道。暴利时代终结后,裸泳者正在现形。

三、两极分化,危机中现商机

市场寒冬中,一道分水岭日益清晰——普通药材价格崩盘,优质药材与稀缺品种却逆势走强。

在山东莱芜苗山镇的中草药基地,标准化种植的丹参挺拔茁壮。这里的种植户李老板常年收入达6万元,远超普通农户。“合作社提供技术、包销路,我们种得放心。”

苗山镇构筑“小而特、小而精”的产业格局,全镇种植品种达60余个,规模突破3万亩,年产值超3000万元。

与此同时,资源稀缺型药材价格持续坚挺:天然牛黄坚守130万元/公斤的天价;野生前胡因含量优势,价格是家种的8倍;藏红花、冬虫夏草等品种在国际市场需求推动下,价格持续攀升。

“优质优价趋势日益明显”,云南三七、长白山人参通过区块链溯源实现“一物一码”,质量可控性提升40%,价格溢价超30%。 当潮水退去,真正的价值正在显现。


四、破局之道,地方突围样本

面对行业寒冬,山东莱芜探索出一条突围路径。当地采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三位一体模式,打通中药材全产业链。

在济南岳圣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技术专家蹲点指导种植户:“为确保丹参品质,我们与多家高等院所合作,平均亩产达300公斤。”目前该社仅丹参种植就达1万余亩,年产干丹参2500余吨。

产业链延伸成为破局关键。苗山镇将白花丹参、紫花丹参等原料深加工为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制剂和保健食品,形成三大系列5种产品。“小草药带动生物医药大发展”,当地依托鲁中国际生物谷,锚定中药制剂及配方颗粒领域,去年实现总营收24亿元。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推动医保覆盖扩大,2024年医保目录新增11个独家中成药,商保支付规模预计从74亿元增至千亿级,为产业注入强心针。

五、未来之路,黎明前的黑暗

短期来看,市场阵痛仍将持续。分析机构预测,2025年将迎来新一波快速下行,盲目扩种的品种面临价格腰斩。

白芷、延胡索、防风等扩产过快的品种首当其冲;连翘、酸枣仁等高价刺激下扩张的品种也难逃价格回归。

行业调整加速推进。小型种植户和贸易商因利润微薄大量退出,市场集中度提升。数据显示,中药配方颗粒企业从6家扩至50家,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长远曙光已现。2030年中医药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0%-14%。

老龄化加速(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5%)和慢性病低龄化趋势,为中医药在慢病管理领域创造巨大空间。

科技赋能重构产业生态。AI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500家基层机构,辨证准确率达92%;中药提取自动化生产线普及率将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30年的70%,能耗降低30%。

专家呼吁建立大宗药材储备机制,对冲市场风险。“通过储备药材来平衡市场供需要求,避免价格异常波动。同时数据平台建设、预警机制完善,将引导产业理性发展。

中药材仍是致富“良方”,只是药方变了。当传统农业思维转向现代产业逻辑,当经验种植让位于科技赋能,这场寒冬终将孕育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市场的轮回从未停止,唯一不变的是——能熬过冬天的种子,才能在春天绽放。


上一篇:七月十大热点品种

下一篇:知母已进入“低价期” 后市将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