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量:看似减产,实则“够吃”
葛花是野葛、甘葛藤的花,全国除了新疆、西藏,多数地方都有生长。但真正能稳定给市场供货的,就广西、湖南、贵州等几个省区。
真正制约产量的,是农户的采收积极性。
葛花的折干率极低,十斤鲜货才能晒出一斤干货。农户一天忙下来,顶多采两三公斤鲜货,折合干货更少。要是收购价不高,算下来不如干别的活划算。
所以,采葛花的多是老弱等剩余劳动力。即便如此,正常年份的产量也能满足市场需求。今年部分产区因雨水偏多减产,再加上收购价低,农户更不愿采,产量比去年还低。
二、价格:两次高光后,始终在“地板价”徘徊
第一次是2007年,天旱导致减产,价格一路涨至2008年的70元,这是它迄今为止的“巅峰”。可产量一恢复,价格立马跌回12元左右。
第二次是2016年,库存见底加上减产,2017年价格再冲60元以上。但好景不长,2018年产新后又回落到13-14元的常态。
除了这两次特殊情况,葛花多数时间都在10-15元区间“躺平”,这才是它供需平衡下的真实行情。
2019到2023年产新前,它在13-15元横盘多年。2023年借着产区雨水多减产、中药市场普涨的东风,价格涨到25元。可没终端需求托底,涨势没稳住。
2024年产新后,价格又下滑到20元左右。今年产区再传雨水多减产,初期还有商家关注,但后续消化跟不上,价格继续走低。目前广西桂林产区价在12-15元,湖南因质量好略高一些。
三、需求:功效单一,市场越来越小
葛花有解酒护肝、清热解毒的功效,它的应用场景不算少,临床配方、中成药、保健品都能用,还能直接当茶饮。像葛花解酲丸、五花茶颗粒等成药,都以它为原料。多年来除了内销,还有出口。
但“短板”也很致命——功效太单一,导致年用量始终只有几百吨,连大宗药材的零头都不到。
更关键的是,近年需求还在萎缩。
随着公款吃喝限制、酒驾严查等政策落地,酒类消费降了不少,过度饮酒的人也少了。这直接导致解酒类产品销量下滑,厂家对葛花的进货量跟着减,出口量也不如从前。
虽说电商和花茶渠道给它添了点销量,但这点增量,根本抵不住主力市场的下滑。
四、趋势:资源够、需求弱,低迷是常态
首先,野生资源不缺。全国广泛分布的资源基础,决定了即便个别产区减产,也不会出现“断供”危机。高价反而会刺激农户进山采收,快速补上产量。
其次,需求是“硬伤”。功效单一加上主力市场萎缩,让它失去了涨价的核心动力。就算产量降了,库存和有限的需求也能“托住”,没必要涨价。
再加上今年整个中药材市场行情不景气,葛花这种“小品种”更难获得关注。
接下来,除非出现极端天气导致全国性大幅减产,或者有新的应用场景打开需求缺口,否则葛花大概率会继续在低位徘徊。
注:单位若无特别注明,均为“元/公斤”,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