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上半年,白芍一、二级货价格冲破百元大关,统货飙升至 80 元左右,创下历史 "天价",让整个中药材市场为之侧目。然而短短一年后,这场疯狂的涨势戛然而止 ——2025 年 5 月,一、二级货价格回落至 70 元上下,统货跌至 40 元左右,尾芍更是暴跌至 16-17 元。如今正值 2025 年产新季,白芍市场呈现出 "新货量无人抢购" 的反常态势,在这场从巅峰跌落的震荡中,危机与机遇正悄然交织。 一、当前产新行情:平淡开局与市场观望 2025年7月中旬,白芍进入产新季节。截至8月中旬,新货陆续上市,但市场表现并未出现预期中的抢购热潮,整体行情呈现“不温不火”的特征。亳州十九里集镇新货上市量逐步增加,但成交率普遍偏低。五六成干货报价23-25元/公斤,七八成干炕货35-37元/公斤,尾芍维持在18-20元/公斤。 尽管新货总体上市量不大,但市场采购主体仍以经营户、药厂和饮片厂按需采购为主,几乎未见囤积行为。这一方面是由于2024年产新后价格暴跌的阴影仍在,另一方面则受近期雨水天气影响,采挖和加工进度受阻,新货含水率高、折干率低(约2.7-2.8:1),进一步抑制了市场积极性。 二、产量与成本:现实与预期的差距 据产地调研,2025年白芍点地块(包地采购)价格多在5-6万元/亩,较高地块达8-9万元,但多数投资面临亏损。实际亩产鲜根条普遍在1.7-1.8吨,仅管理极好的地块可达2.5-3吨,远低于预期。初步估计,2025年亳州产区总产量约3500吨(干货),外地产区(含赤芍掺混)最多3000吨,全国总产量预计在6500吨左右,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三、价格波动回顾:从暴涨到暴跌的周期轮回 2021-2024年,白芍价格经历了一轮剧烈波动: 2021年:统货从12元涨至18元,开启上行周期; 2022-2023年:价格稳步攀升,统货从22元涨至48元; 2024年上半年:价格冲至历史高点,统货80元、尾芍60元; 2024年下半年:产新后价格骤跌,至2025年5月统货回落至40元、尾跌至17元。 价格暴跌的直接原因是2024年7月亳州暴雨导致水淹白芍质量下降、抛售压力增大,但深层次则与前期资本炒作、赤芍掺伪(2023年约上万吨赤芍充白芍销售)及市场库存积压有关。 四、供需再平衡:库存消化与需求明朗化 尽管2024年产新后价格下滑,但实际需求持续消化库存。据估算,2021-2024年全国总产量约11万吨,扣除年均2万吨的需求,2025年产新前库存已降至3万吨以内。2025年饮片集采需求5300吨(以一二等级为主),进一步验证了年需求2万吨的规模,支撑了市场信心。 五、种植扩张与技术进步:中长期下行压力隐现 尽管短期供应偏紧,但中长期看,白芍行情面临多重压力: 1、种植区域扩张:传统产区(亳州、磐安等)复种增加,新兴产区(东北、山西、甘肃等)因土地成本低和政策扶持快速扩张,预计2026年后新增产能集中释放; 2、资本与政策干预:资本囤货炒作透支预期,而中药集采政策推动标准化种植,但低端货源(如新产区含量不足品)可能冲击市场价格。 六、未来展望:短期回暖与中长期风险并存 ( 一)短期(2025-2026 年) 2025 年产新总量和库存量的消化支撑,价格有望止跌回升,但亳州多数经营者仍持观望态度(80% 未入市采购),等待产新中后期明确产量。同时,白芍饮片集采对优质货的集采量,将为一二级货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期(2026 年后) 风险因素将集中显现:2021-2023 年新增种植面积将集中释放产能,预计形成 “堰塞湖” 式供应压力;新兴产区低端货源持续冲击市场;资本若因预期转变撤离,可能引发价格踩踏;出口市场若开拓不及预期,过剩产能难以消化。此阶段可能重现 2018-2021 年的低价周期。 (三)长期变量 政策推动的需求增长(如中成药创新、出口复苏)或可缓解下行压力,但需警惕技术普及后的产能过剩常态化风险。同时,赤芍等替代品的竞争将持续影响市场格局。 结论:谨慎乐观下的动态平衡 总体而言,白芍市场正处于从短期供需平衡向中期供应过剩过渡的关键阶段,2025 年产新后的产量确认与库存消化情况,将成为判断行情转折点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