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专家热议货币政策走向稳健中性

发布时间:2017-04-26 阅读:1373

 

东方财富网

 

    21日,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举办的“中国债券论坛———美元加息周期与中国利率调整”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货币政策将真正走向稳健中性,尚无紧缩的必要。
 
    货币政策向稳健中性回归
 
    第一创业债券研究员沈弼凡认为,任何政府都容易患上“货币政策依赖症”,但现实经济中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结构性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而副作用往往相当明显。
 
    “货币政策之于经济,就像一根拴在车后的绳子之于车子,当车子行进过慢时,把绳子往前推只会让绳子扭曲而无法使车子加速,当车子行进过快时,把绳子往后拉就可以使车子行进的速度迅速降低。”沈弼凡提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刺激衰退的经济作用有限,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效果较好。经济下行时期应对杠杆和泡沫问题,更是难以直接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否则很容易将问题演化成系统性风险。
 
    沈弼凡强调,未来强监管下货币政策态度相对温和,债务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难以真正紧缩,货币政策将向真正的稳健中性回归。随着宏观审慎政策、监管协调和其他方面的结构性政策的出台落实,货币政策将回归中性,没有紧缩的必要。
 
    中国债券论坛高级研究员周莉萍指出,货币总量当前依然是央行的中介目标,但其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已经下降。央行创设了多个不同期限的流动性投放工具,也在积极构建利率走廊,但尚无较明确的利率操作规则。央行目前选择的模式是量价兼顾模式,但货币总量与多重利率的关系并不稳定和明确,二者的联动机制薄弱,资金从货币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效率不高。
 
    周莉萍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半程需关注两大问题,一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安排,是货币总量还是汇率,还是其他目标。数量调控与价格调控的内在联动关系。二是关注基准利率构建的基本条件和如何内生决定利率并有效传导。对于下一步构建国内利率调控机制,周莉萍认为,在一段时间内,只要价格型调控不成熟,货币当局不会放弃数量型调控。同时,央行会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偏重需要,决定其对数量型调控手段的使用频率。如果通货膨胀风险较大,数量型调控就不可避免会被频繁使用,反之,则会少用。
 
    资产配置需考虑美元加息因素
 
    “美联储的加息影响,不仅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的利率、美元汇率、美元股票市场等,也会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中国债券论坛秘书长彭兴韵指出,本轮美联储加息,是一个“非典型加息周期”,因此,在美联储利率周期性调整中,不同债券的利率反映具有明显差异,不能根据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对美元汇率的长周期做出判断。
 
    他认为,美联储利率政策,对国际资本配置效应较复杂。美元利率变动以国际资本流动并没有确定性的趋势性影响,引导国际资本流动长期趋势的是美元利率之外的因素。同时,在美联储的利率调整中,国际私人资本对美国不同证券的净买入表现差异极大。当美联储提高利率时,国际私人资本对美国长期国债的净买入会下降,反之则会上升。这大概是美联储利率政策对国际资本配置影响最大的资产了。但国际私人资本对美国政府机构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的净买入似乎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他们更多是受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所左右,是受经济周期所驱使。
 
    中国债券论坛高级研究员黄国平认为,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市场利率明显抬升,企业债信用利差开始触底回升,企业融资成本、利润贴现面临上行压力。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市场利率都可能会进一步上行且将处于相对高位。在此情况下,未来企业债信用利差大概率会随着市场利率上升而逐步扩张,企业融资成本可能面临上行压力,同时高利率市场环境下企业利润贴现严重也将限制其利润增速的回升空间。

上一篇:稳增长仍为当务之急 货币政策空间依然较大

下一篇: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达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