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药行业各项政策成本和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形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中中成药的政府最高零售价格还在酝酿新一轮降价。而各地药品招标采购对中成药采购价格也在竞相压价。一方面近年来中药材价格一路攀升,另一方面中成药价格受国家严格管控,中药企业无法将药材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成本向下游传导,已给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两会期间,在“声音•责任”医药行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关于中药定价的话题引起了强烈共鸣。
“救救祖国民族医药工业!”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葵花药业董事长关彦斌呼吁,“现在问题已很严重了,中药材价格轮番上涨,国家又要求招标药品价格降价。企业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主动退出,要么降低药品投料标准、降低药品质量标准。”关彦斌担忧地说。
“中药材种植是市场经济,现在很多农民都改种粮食不种药材了。所以药材越来越短缺,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他的话引起了在场代表委员的共鸣。
“经方六味地黄丸在全国四五十家药厂生产,导致恶性竞争;药品招标,发改委制定的价格各地又再砍一刀。以致于中成药质量无法保证,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中成药价格如何保证?”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代表说。
“丹参注射液还是70年代物价水平下制定的标准,现在一瓶输液的价格不如一瓶矿泉水。”浙江康莱特药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大鹏代表接过话题。
“在安徽、山东等地药品招标中,复方丹参片(糖衣片,60片/瓶)报0.95元,而国内主流优势企业同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为5.6元。中标价已低于按法定生产工艺足额投料的中药材的直接购进成本,部分主流企业被迫放弃投标。还有一些地方柴胡冲剂、柴胡口服液的报价,低得比所用纸盒、包装箱、安瓿的成本还低。这样的药可能有疗效吗?还是中药吗?”四川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代表说。
“唯低价是从”导致以劣逐优
在当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一些省份将质量和价格的权重设置本末倒置,唯低价是从,谁的价低就招谁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已被压缩至极限,保证药品质量的最低利润空间丧失。也使基本药物产品质量和供应保障存在巨大风险。
“小企业低于成本价抛售,都中标了。中药行业优质、品牌企业的许多产品被迫退出多地的药品招标采购。”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振江代表深感痛心,“中药企业深受其害,掺假使假损害了民族医药产业,也使中医药蒙上了阴影。”
步长集团总裁赵超代表认为,这样的价格水平会导致以劣逐优现象的出现,使有规模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对行业发展的抱负无法实现,影响了中药行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一味压价的招标模式,靠低价取得的药品,安全、有效这两个目的都达不到。”李大鹏说。
政府要给医药产业好的政策环境
李大鹏指出,确实有个别药品的价格高得离谱,但个别品种代表不了整个产业,政府制定政策不应搞一刀切,应回归理性,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成药定价机制。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原始创新潜力和竞争优势的民族产业,现在又被确定为战略产业,与群众健康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国家和政府应予以重视并大力发展,要给医药产业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岳秉飞委员认为,“应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优质优价,并随物价浮动。这样才能体现药品的真实价值,才能达到保护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目的。”
李振江呼吁,在制定重大行业政策时,有关部门应多深入调查,多听听代表委员的意见。在基本药物、药品招标方面应出台鼓励政策,对早日通过新版GMP的企业在价格上优先考虑。还应建立中药材国家储备制度,在市场价格异常时发挥平抑价格作用,也可鼓励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承担储备任务。
孙耀志说,定价机制应体现鼓励创新、鼓励产品质量提升的导向,体现质量与价格的关联度,并能根据中药材价格等生产成本的变动进行动态调整,还能为全国药品招标采购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目前的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已走过11年历程,应开展回顾、评估,为今后价格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他建议要维护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药品定价的权威性、坚持中成药优质优价。中成药质量取决于原材料、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等诸多因素,产品质量差异取决于企业投入成本的多少,因此必须对中成药实行区别定价,按质论价、优质优价。质量评价标准应考虑中药产品在原料选材、组方、工艺制作、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特点,体现扶持和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