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仝小林院士认为甲亢的治疗,首先要清肝火,敛肝气,解肝毒以改善机体所处的内环境,同时要注意保护肝功能。其次要注意情绪的调节,勿大怒、大悲。仝小林院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精选三味药物——夏枯草、五味子、黄药子合成三味小方,以清肝解毒、敛肝、保肝,为治疗甲亢态靶同调的药物。
临证加减:若湿热较重,加茵陈;血热者,加赤芍;汗出多者,加生煅牡蛎、玄参;心慌者,加黄连、苦参;伴有甲状腺结节者,常配醋莪术、三七、浙贝母。
夏枯草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泻火、散结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仝小林院士认为夏枯草为清肝散结第一圣药,对于甲状腺属于肝胆郁火者,最为适宜,赞其曰:“少阳火郁夏枯草,清肝散结肿毒妙”。仝小林院士临床中运用夏枯草的作用有三:①清肝解毒,改善机体肝火偏旺的态势,并将其作为清肝的靶药;② 散结消肿,缓解患者临床症状;③ 利用其味辛走窜之性,疏肝气,调肝阳。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夏枯草具有抗炎免疫、消肿、抗氧化、抗抑郁等作用,临床上常用夏枯草单方或结合其他中药组成复方,治疗甲亢、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等甲状腺相关疾病。
黄药子 其性寒,味苦,归肝、肺经,具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之效(《本草纲目》),现代研究证实黄药子在调节甲状腺功能、抑制甲状腺结节甚至缩小结节、抗病毒、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黄药子虽有独特的疗效,但因长期和大量服用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研究显示,黄药子毒性成分薯蓣皂苷及薯蓣毒皂苷可引起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主要表现为胃纳减退、乏力、上腹部饱胀、恶心、黄疽等,严重者会出现肝功能衰竭甚至病死。 临床上,仝小林院士运用黄药子时常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运用之前先查肝功能,肝功能正常者才可使用;② 运用时注意剂量的把控,一般不超过15g;③ 黄药子配伍五味子,以减轻黄药子对肝脏的损伤;④ 使用过程中定期复查肝功能,若有异常者及时停药。
五味子 酸味入肝,酸敛益阴,能滋养肝血,润柔肝体。肝体阴而用阳,肝体阴柔对于维持正常肝用,防止肝阳太过有重要作用。正如《本草汇言》中所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中含有大量的木脂素、多糖等,这些活性成分可修复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临床上,仝小林院士运用五味子,一是取其酸性收敛肝气;二是根据药理研究结果,取其保肝之用,并将其视为敛肝、保肝的靶药。
药物剂量及安全性 2015 版《中国药典》记载,夏枯草临床应用剂量为 9~15 g,黄药子为 3~9g,五味子为 2~6 g。仝小林院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上述规定剂量难以取效,故临证时常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阈。夏枯草常用剂量为 30~60g,最大用至 120 g,黄药子用量一般为 9~15g,五味子为 9~30g,具体用量根据患者病情,随证施量。由于黄药子有毒,临床用量若为 15 g 时,常配伍五味子30 g,或再加茵陈、赤芍以防肝损伤。为了用药安全,仝小林院士常嘱患者半月复查1次肝功能,若有异常情况,及时停药。目前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张莉莉,韦宇,方心怡,赵林华. 夏枯草、黄药子、五味子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经验[J]. 杏林中医药,2020 Vol.40 No.5:56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