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对抗生素有耐药性一样,化疗药对癌症病人来说同样有耐药性,就连呼声较高的靶向药也一样存在耐药性。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克服的死结,如果没有耐药性,那癌症的治疗成果将是一个大的提升。这也间接说明为什么前前后后研发出了一千多种抗癌药。对癌症新药的孜孜研究,这应当给医学科学家们点赞。
那么,肯定有人会问,中药治癌有没有耐药性呢?
我想,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跟西药耐药性不同,中药的耐药性可能表现在一种病态的平衡上,即疾病与中药的偏性达成了某种病态的和谐。也可能中药的赋能对疾病来说已处在一个视而不见的状态,即死猪不怕开水烫。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问题,即我们开了一个中药处方,是准备用来长期服用的,刚开始服的时候,效果很明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便越来越没有效了。这种现象,我相信很多中医或患者都遇到过。
不错,中医开这样的方子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哲学上说的:以量变换质变。或者说以时间换空间。老实说,出发点是好的,但达不到理想的高度。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既然是治癌症就应该准备2个以上的针对处方,服用时,轮番上,比如十天换一个方,或半月换一个方,或一个月换一个方。这样做的目的,是给癌症制造一种无所适应,打乱它的阵脚,从而慢慢的改良它,使其不过于生长,进而给人体提供足够的时间产生免疫力。
癌症是癌细胞对身体毒素收集的结果。换句话说,只要把身体的毒素弄干净了,或者使身体不再产生毒素,那么,癌细胞就不用那么卖力干活,癌症自然就会萎缩,或消失。
我们这样用药,也是给身体制造强化能力,当身体能全方位被动员起来,自身的排毒能力也自然强大起来。如此一来,身体内的毒素就渐渐地被排掉,癌细胞没了毒素可收集,等于它没了粮食供应,不就要萎缩吗?
这个世界,我认为大多数的生物都喜欢新鲜感,人是情感动物,更乐于新鲜。这就对了,身体里的细胞呢?它同样喜欢新鲜。为什么人一高兴,大脑就会多分泌多巴胺呢?为什么人情绪一低落,内分泌就会失调呢?
这种用药的方式就存在这种新鲜感。癌症是人体的后发疾病,不是先天疾病,不要认为我们人高兴,癌症也高兴,它一高兴就长得快。恰恰相反,癌症更喜欢人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精神颓废,因为这样的情绪会人为制造毒素。
为什么有人不幸患了癌症采取轻治疗重情绪调节而治愈呢?出门旅游,参加义工,修桥补路,等等,这些都是有益身心的,说到底就是不断为自己提供新鲜感,进而制造出了情绪价值吗?
注: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