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名方验方合集

发布时间:2025-07-04 阅读:370
                                     守一中医                                     
                                    
图片

急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治各具特点:急性多因外邪犯肺(风、寒、热、燥),治宜三法结合——疏风泄热(金银花、连翘)、清热化痰(栝楼、贝母)、宣肺止咳(麻黄、地龙);慢性则本虚标实,急性期辨寒热(寒用三拗汤,热用麻杏石甘汤),迁延期健脾(二陈汤)温肾(阳和汤)兼顾祛痰活血。治疗均需注重宣降肺气,急症祛邪为先,久病扶正为要,结合体质调理。

图片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清金止嗽汤

方药:金银花10~30g,柴胡10g,黄芩12g,石膏20~50g,大黄6g,桑白皮12g,杏仁10g,桔梗10g,炙麻黄3~6g,芦根12g,麦门冬10g,生地黄10g,菊花10g,薄荷6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病情重者,日服2剂,分3~4次水煎服。

功效:辛凉解表,清泄肺热,宣肺止咳,养阴生津。

加减:若兼见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可加板蓝根10~30g、马勃6g、山豆根9g、玄参10g;

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舌苔薄黄少津,可加沙参10~20g、梨皮10~20g、山栀子10g,浙贝母10g;

身热烦渴,咳嗽气粗,痰多黄稠,胸闷胸痛,脉洪数,可加赤芍药、栝楼、郁金、生地榆、玄参;

若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恼、口渴多饮、腹满、便秘可加沙参、玄参、天花粉。

图片

2.天龙清肺汤

方药:青天葵3~10g,川贝母1~3g,地龙3~10g,款冬花3~10g,百部3~10g,防风3~10g,白术5~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

功效: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加减:风热型加黄芩、金银花、苇茎;风寒型加炙麻黄、辛夷花;燥热型加沙参、杷叶。

图片

3.参苓白术散合苇茎汤加减

方药:党参、芦根各20g,白术、山药、桔梗、前胡、地骨皮、炙甘草各10g,茯苓、薏苡仁、冬瓜仁、桑白皮、鱼腥草、石斛、炒麦芽各15g,白扁豆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补气健脾,化痰止咳。

图片

4.宣白承气汤加味

方药:生石膏30g,生大黄9g,薏苡仁12g,栝楼20g,桔梗12g,霜桑叶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宣肺通腑。

图片

5.锄云利肺汤

方药:沙参9g,马兜铃6g,山药9g,牛蒡子6g,桔梗6g,枳壳6g,化橘红4.5g,杏仁9g,贝母9g,白薇6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

功效:利肺化痰,畅胸止咳。

图片

6.三仁汤加味

方药:薏苡仁6g,杏仁3g,白蔻仁3g,藿香6g,厚朴3g,半夏3g,茯苓6g,白前6g,荆芥3g,桔梗3g,浙贝母6g,苍术3g。

用法:水煎少量频服,每日1剂。

功效:宣化湿热,畅肺止咳。

图片

7.沙参银菊汤

方药:南北沙参各15g,金银花20g,菊花10g,薄荷(后下)6g,杏仁10g,清甘草2g。

用法: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约500mL先浸泡20min,然后煮沸5~6min即可;二汁加冷水约400mL煮沸5分钟,勿过煮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h后茶饮服。

功效:疏散风热,养阴清肺,化痰止咳。

加减: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玄参、桔梗、蝉衣;

肺热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银、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或加黄芩、蒲公英;

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象贝母;

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地龙;

宿有痰饮去薄荷,加半夏、茯苓、芦根。

图片

8.清肺止咳化痰汤

方药:金银花30g,连翘15g,鱼腥草30g,桔梗12g,黄芩10g,大青叶30g,石膏30g,芦根30g,炒杏仁10g,知母10g,栝楼皮10g,桑白皮10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肺止咳,化痰。

图片

慢性支气管炎

1.加减泽漆汤

方药:泽漆15~50g,制半夏10~30g,陈皮10g,紫菀15g,白前15g,桂枝9g,生姜3,黄芩15g,桔梗9g,枳壳9g,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

功效:化痰消饮,止咳宣肺。

加减:寒喘痰多者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痰黏稠厚浊者加地龙,重用黄芩;

咳喘气虚者加玉屏风散;

阴虚痰饮者合千金麦门冬汤加减;

纳呆便溏者合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图片

2.脾功方

方药:仙灵脾15g,菟丝子15g,功劳叶15g。

用法:可制成煎膏片口服或用汤剂。

功效:助阳益阴补肾。

加减:胸闷、纳呆、苔腻者加苍术、厚朴,或合六君子汤加减;

畏寒肢冷较甚者加附子片5片;

阴虚内热者加生地黄15g,改仙灵脾9g。

图片

3.苏子降气汤

方药:苏子7.5g,炙甘草6g,半夏7.5g,当归4.5g,肉桂4.5g,化橘红4.5g,前胡3g,川厚朴3g,生姜3片(肾不纳气者,加沉香)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

功效:豁痰降气,平喘理嗽,利胸快膈,通秘和中,纳气归元。

图片

4.自拟杏仁煎

方药:杏仁10g,栝楼15g,半夏10g,炙麻黄6g,苏子10g,枳壳12g,陈皮10g,牛蒡子10g,桔梗10g,枇杷叶12g,贝母10g,前胡12g,白前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

功效:清热除痰,降气宽胸。

图片

5.四子克喘汤

方药: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甘草8g,苏子10g,白芥子6g,莱菔子1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6g,川贝10g,米壳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巩固疗效时,以此方配制成丸剂口服。

功效:清热宣肺,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图片

6.自拟辛润理肺汤

方药:带节麻黄4g,带皮杏仁去尖10g,炙甘草6g,桔梗5g,佛耳草(包)10g,橘红5g,当归10g,炮姜4g,生姜1片。

用法:水煎服,先服3~5剂,见效时往往微有痰、咳爽。继服之,必逐渐而愈。

功效:理肺止咳。

加减:喉中燥痒、咳不止者加炒荆芥5g、枇杷叶10g(去毛,包);症仍不减,重用当归;咳声呛急加生甘草;小便遗多加五味子;咳引胸痛加广郁金、桃仁;兼见咯血者加荆芥炭、郁金粉;咳而多痰可加姜半夏。

图片

7.锄云止咳汤

方药:荆芥6g,前胡9g,白前6g,杏仁9g,贝母9g,化橘红6g,连翘9g,百部草9g,紫菀9g,桔梗6g,甘草3g,芦根24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散寒清肺,化痰止咳。

图片

8.止咳经验方

方药:柴胡、前胡、赤芍药、白芍药、平地木、细辛、蚤休、半枝莲、全栝楼、大黄、枳壳、枳实、江剪刀草、野菊花(药剂量随体质及耐受量调整)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通腑导痰。

图片

9.麻杏石甘汤加味

方药:炙麻黄3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6g,黄芩12g,金银花25g,桑白皮15g,百部12g,桔梗6g,川贝母粉(冲)3g,紫花地丁30g,败酱草30g,鱼腥草30g,莱菔子12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图片

10.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味

方药:桂枝4.5g,生甘草4.5g,厚朴3g,杏仁9g,苏子9g,炙紫菀15g,陈皮6g,前胡6g,淮小麦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肌、祛风、降气。

图片

11.金愈汤

方药:麻黄10g,杏仁12g,赤芍药15g,栝楼15g,半夏10g,蝉衣10g,地龙15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黄芩10g,淫羊藿15g,黄芪15g,细辛6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图片

12.贝蒌止咳汤

方药:川贝母粉(加包兑服)10g,栝楼仁50g,百合20g,杏仁20g,冬虫夏草5g,麦门冬15g,远志20g,苏子20g,白芥子20g,莱菔子15g,桑白皮20g,葶苈子20g,大红枣4枚。

用法:水煎服。除川贝母粉外,上药连续3次水煎后,取混合液1200mL,分早、中、晚、入睡前4次空腹服完,每次服300mL,送服川贝母粉,每日1剂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化饮,兼补肺肾。

图片

13.阳和平喘汤

方药:熟地黄30g,淫羊藿20g,当归10g,麻黄6g,紫石英30g,肉桂3g,白芥子6g,鹿角片20g,五味子4g,桃仁10g,皂角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温肾纳气,化痰调营。

图片

14.温阳除湿汤

方药:台党参9g,白术6g,茯苓9g,法半夏9g,化橘红6g,桂枝4.5g,淡干姜3g,附子9g,肉豆蔻15g,补骨脂30g,山药30g,芡实30g,砂仁15g。

用法:先水煎服,每日1剂,待病情缓解后炼蜜为丸,每服6g,温开水送服

功效:健脾除湿,温化痰饮。

图片

15.射干麻黄汤加减

方药:射干9g,麻黄5g,细辛3g,五味子3g,制半夏9g,紫菀9g,款冬花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温肺散寒,止咳化痰平喘。

图片

16.程氏验方

方药:人参(加煎冲)4.5g,紫衣胡桃(打)3枚,紫石英(打)12g,大熟地黄12g,酒洗当归身6g,枸杞子6g,山萸肉6g,炒补骨脂4.5g,五味子1.8g,紫河车粉(包煎)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营,温纳虚冲。

图片

17.阳和汤加味

方药:生麻黄6g,白芥子12g,熟地黄30g,菟丝子30g,鹿角胶9g,桂枝9g,茯苓30g,附子6g,五味子5g,干姜5g,泽泻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涤痰平喘,补肾壮阳。

图片

18.三黄平喘汤

方药:一支黄花40g,制大黄5g,炙麻黄5g,生甘草3g,生石膏(先煎)30g,鸭跖草30g,枳实10g,制胆南星15g,生代赭石30g(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图片

19.解放军第五医院四味黄芪旋复片

方药:黄芪24g,旋复花10g,地龙6g,百部10g。

用法:将上述药物制成0.31g的浸膏片54片。每次6片,每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

功效:镇咳祛痰,平喘消炎,扶正培本。

图片

20.自拟葛红汤

方药:葛根30g,红花6g,杏仁10g,川贝母(研吞)10g,百部10g,款冬花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

功效:解痉止咳,化痰平喘。

加减:若寒痰阻肺加炙麻黄、干姜、白芥子、制半夏;痰热阻肺加连翘、桑白皮、黄芩、鱼腥草;肺气不足加党参、黄芪;肺阴不足加南北沙参、天门冬、麦门冬;肾不纳气加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五味子、补骨脂。

图片

21.自拟定金汤

方药:麻黄10g,杏仁10g,地龙15g,半夏15g,苏子15g,白果9g,五味子10g,鱼腥草20g,茯苓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健脾、清肺、补肾,止咳定喘。

图片

22.丁淑明紫菀汤

方药:生石膏、炙紫菀,炙桑白皮、炙款冬花,桔梗,前胡,杏仁、炙甘草(药剂量随证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每次200mL。3剂为1个疗程,可服1~5个疗程。

功效: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图片

23.加减玉屏风散合桂枝汤

方药:生黄芪15g,白术10g,防风10g,白芍药10g,苏叶10g,淡豆豉10g,杏仁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佐止咳化痰。

图片

24.关氏验方

方药:草河车12g,杏仁10g,桑叶、桑白皮各10g,生石膏24g,栝楼15g,炒知母、黄柏各10g,生甘草10g,玄参12g,生地黄12g,苦桔梗10g,赤芍药12g,麻黄1.5g,麦门冬12g,竹茹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清热,活血化痰,宣通肺络。

图片

25.补虚定喘方

方药:熟地黄9~12g,炙黄芪15~30g,炒山药15~30g,补骨脂、五味子各9g,代赭石、炒地龙、炙麻黄、丝瓜络、露蜂房、葶苈子各6~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

功效:补肾益肺,降气定喘,化痰通络。


上一篇:失传已久的特效秘方

下一篇:精神分裂症中医妙方选编5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