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药材行业是一个特殊商品,生长在地里的东西,没有具体的商品标准,近些年国家对其扶持政策逐渐完善,扶持鼓励后,出现的库存饱和,产能过剩,药商的包地种植,农民的自发种植,药企的自给自足种植,大学生创业种植等等,当一个产业的商品过剩,紧接着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价格的下跌。现如今有些药材品种被扩大种植,大力发展,结局也已经变成了“药你惨”。
知足者常乐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在农村兴起了一股种植中草药材的热潮,面对复杂多变的中药材市场,要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种植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农民朋友来说不仅要深入市场细心琢磨,多方面采集信息,还要有风险意识,有成与败的思想准备。种植面积的增加,就意味着库存量的加大,农民见价高利好,纷纷跟种,以至于导致价格的凄惨下跌。
只有企业自身的整合,产业的创新,产业链的发展、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链模式,“互联网+”服务的延伸,未来走大健康路线等等,只要这样中医药行业的市场地位才将有力提升。
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2200多万亩,到如今面积为3300多万亩,此中,加之活动地皮有近1亿亩,几年之间种植范围翻了几番,近5倍,能够说是飞速成长。此中产量约莫300万吨,在种植品种有300到500个。
近年来,中药材基地建设风起云涌,由此也催生了多个面积过400万亩的大省。此中就有河南、陕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曾经靠近400万亩大关。
①中药材利润高;
②中药材价钱受市场环境影响;
③一开始对中药材的品质监督不严;
④中药材被很多家庭和商贩看作是发家致富最有用的经济作物之一;
⑤十三五计划的扶贫政策,在天下各大贫困县大力开展扶贫工作,对付偏僻地域没有产业、没有技巧、没有资金的山区。扶贫也存在重大的困难,起初,大批中药材市场需求大,价钱绝对较高,技巧相对简略易学,还能间接动员老百姓的经济。
现在中药材种植范围是什么观点呢?我国可耕地面积约为20亿亩(2016年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小麦面积2399万公顷(约3.5985亿亩)、稻谷面积3018万公顷(约4.5270亿亩)、玉米面积3545万公顷(约5.3175亿亩)、棉花面积323万公顷(约4845万亩)、油料面积1420万公顷(约2.13亿亩)、糖料面积168万公顷(约1.6275亿亩)、中药材面积约7800万亩。
今朝,除西红花、人参、西洋参、三七等名贵药材属于精细化种植加工外,其余中药材仍旧处于农作物种植形式、粗放式治理、不规范化加工,为了高产量应用农药、化肥、动物激素,一检测各项农残重金属超标,真药品质降低了,乃至成为了“毒药”。
虽说,目前中药材的种植已形成规模,并且种植面积还在可消化范围内,如果继续扩大面积,有可能在2年后烂市。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好药材,不往高了说,能达到药典标准的药已经是很不错的药了,但是有些品种要找到符合药典标准的都很难,比如前胡、酸枣仁、刺五加等。在中药材种植已成规模,质量严重下降的困境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将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只能药用的品种,在这两年国家抽检频繁,尤其饮片厂GMP被收证简直是家常便饭,药企都缩减了采购量,基本都是按需购进。药用这块,整个市场流通量其实是呈政策性缩减的。
再看药食两用,食用这块儿的需求确实是大幅增加的。举几个例子,这几年将三七打粉冲喝的中老年人暴增;人参,在央视纪录片播出后,搜索引擎关键词大增;枸杞子,按照前几年的需求,目前庞大的产量早就该烂市;大枣,也是同样的道理,全国人民都在吃大枣,导致大枣需求大涨。
尽管众多中药材库存依然庞大、生产并没能得到足够调减、价格也很少出现烂市药贱伤农,但市场药商在失去了耐心,纷纷出手,导致了一些相对低价的品种或多或少地回升,其中一些品种的确有些盲目,出现的行情未必真实,也难以持续。
但最关键的一点用产能过剩四个字足以概括整个中药市场大势。产能过剩该怎么办。一是调减种植面积,从源头控制产量;二是增加用量,从终端提振需求。
中药材生产历来有一个药粮比规律,即药材种植面积与粮食或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值有一定的规律性。笔者通过对主产区所有作物品种种植成本调查发现,46%的品种都比当地主要经济作物价值高,26%和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收益持平,剩余28%低于当地主要经济作物。
通过对产地调研笔者发现:虽然目前整体药材行情下跌,但实际种植面积并未减少,全国综合种植面积还在继续扩大。据调研数据显示,在100种家种药材中,有超过63%的品种目前仍呈扩种态势。
第一种情况是面积在继续扩大,如吉林人参、甘肃黄芪、安徽白芍、山西生地、四川附子(四川甘孜、云南大理和丽江)等。
第二种是“此消彼长”现象,也就是,部分主产区已经开始调减了,但副产区还在不断涌现甚至扩种,例如玄参、桔梗、金银花、丹皮、黄芩等,还有是主产区保持种植习惯,不管涨跌都要种,而副产区得到不同程度调减,如当归、木香,白术等。
第三种是真正在调减,比例只占9%,如北防风、远志、三七等。
很多野生品种,虽然部分早已实现家种家养,但技术瓶颈尚未突破,成本居高不下,需要继续加大科技和资本投入,如全蝎、乌蛸蛇等;或者家种虽有开展,但品质难以保障,如羌活、防风和淫羊藿等,急需“仿野生”种植,从而实现优质优价。
在接下来的野生变家种、家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坚持品质优先,不盲目乱种引种尽可能“仿野生”环境,种一堆劣质药材无论与中医药产业还是保障自身收益方面都无益处,如当前的水半夏、高残园参、家种宽叶羌活,以及前些年的家种后严重变异的家种松贝母等。
二是切忌“一窝蜂”,跟风跟热点种植 这种失败案例,近30年国内已多次出现,近几年更呈加剧之势。例如前两年的玛卡、黑枸杞、金线莲、铁皮石斛等,近两年的白芨、附子等。
中药材的近缘物种、同科不同属、同名异物等物种易混杂,建议购买正规种苗公司的种子或种苗,或者自繁优良正品基源物种(已通过专家鉴定的),中国药典明确规定正品中药材基源植物,不是药典规定的物种,国家不承认,饮品厂和制药企业更不敢收,所以种错了物种,以后都是白搭,哭诉无门。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早在梁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道地药材质优效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气候的变化,药材的道地产区发生改变,但是公认的道地产区仍然存在。道地药材是质量基础,依法炮制是功效核心,道地产区的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质量,这个大家了解的较多,在此不在赘述。目前,国家有关单位正在开展道地药材团体标准的制定,该标准通过考证古代典籍记载与近现代研究,制定道地药材标准,预计明年发布,届时可参考该标准种植道地中药材。
所以不管种植哪种中药材,首先得明确是不是国家规定的正源物种,其次一定要在道地产区种植,这样才能确保中药材的“种正”而且“道地”,从而保证质优的前提。
近两年,中药材种植种高毒高残留、植物激素的不合理运用已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眼观中药材是长的漂亮了,可良药也正在慢慢的变为“毒药”,而且今年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所以下一步将加大药农对中药材施药种类的严格监督。除此之外,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上别报侥幸心理,现在的检测手段可检测到百万分之一的量,所以,只要你用了,就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检测出。
2017-2018年的中药饮品整顿,可以说是中药行业洗牌的开始,直接对中药材的产品,中药饮品展开整顿,在这一年里,小作坊、小加工厂也被淘汰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在艰难度日,所以下一步,除了继续飞检之外,药监部门将继续向饮片的上游和下游进行飞检,不合格的继续被淘汰。所以产地的朋友们,规范化自己产地加工、仓储设施,做好明年自己产地工厂的待检工作,同时也为和大中型药企合作做好基本的硬件储备。也有朋友说,那样不增加成本了吗?我想说,在这个大淘汰环境里,国家只会让你做或不做,你做的好,国家继续让你做,你做不好,就要被淘汰,出了质量问题,这个锅国家不背,企业不背,你不背谁背?亳州被曝光的小加工作坊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既然市场这么饱和,货这么多,生意这么难做,怎么办?只有两种办法,1、及时止损,撤出中药材行业,不做中药材生意;2、改变思路,抱团取暖,度过饱和期。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已经明白,高昂的硬件建设投入与管理,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合作社的能力,所以这时候大家就需要抱团取暖。以往的合作社其实只充当了产地收购商的角色,对中药材的质量与技术指导没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所以,在道地产区生产规模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专门的种植公司,以种植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生产中药材,种植公司负责可控区域内农户种植中药材的质量与技术保障,保证种源、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与管理,规范化采收加工,生产出合格甚至高质的中药材,农户负责按照标准种植,管理,管理成本有所上升,但是人工成本增加仍然不大,然而这种回报就是生产出合格的中药材,并在价格上有显著的优势,同时为药企解决了价格与质量的难题,企业自然愿意和你合作共赢。
有专业化的种植公司与技术团队,接下来就是怎样卖产品的工作了。能生产出“保质保量”的中药材,自然有了和药企仪价的资本。一般饮片厂/药企希望找到有供货能力且质量能保证的合作伙伴,并且愿意长期合作,这时你不但手里有货而且能保证质量,别人货不多,并且质量堪忧,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药企,在国家严查质量的情况下你会要谁的货?再者,在市场被弱化的情况下,价格高于产地价格,市场又能够消化多少货?所以,加强与药企/饮片厂的合作是解决卖货难题的最优方案。
我国中药产业的形势向好,中药材市场可谓“大河有水小河润”,由于受人口增长、老龄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全国中药产品需求成倍增长,消费市场需求加大,加快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行业迎来巨大商机。
未来我国中药材产业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随着GMP、GSP、GAP等的实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程度较以往已有大幅度提高,行业内“多、小、散、乱”的局面已有显著改善。可以预见,今后中药产业的发展将愈加规范化,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中药商业等各个环节。
企业形象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诚信度等在产业上的综合反映。集中技术、人才、资金发展有特色的大品种,已成为一批领军型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销售额超亿元的中成药品种数已大大增加,如银杏叶制剂、乌鸡制剂、生脉制剂、丹参制剂及三七皂苷制剂等。已有一批企业的商标被誉为省内“著名商标”和国内“驰名商标”。
中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政府对中药行业的发展导向和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了投资者对中药产业的利润预期,提高了产业吸引力。国内一些行业的投资界普遍看好中药产业,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高技术项目,一些大企业的风险基金甚至也开始投资于此。上海家化、复星实业和绿谷集团先后在中药行业大举投资。清华紫光、青岛海尔等企业开始向中药领域扩展。石家庄制药集团、深圳海王药业等许多化学制药厂商也开始投资和开发中医药。据此,有理由相信资本对中药行业的关注必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经济环境,活跃的投资行为也将为中药产业长期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说完质量与成本,再说说大健康。现在每个省市、每个企业都在关注国民消费升级,请问中国人现在拿什么进行消费升级?拿钱。钱呢?都在房子和车子上。工资呢?还房贷车贷了。说到这里或许80后90后最有感触。80%的国人都是中低产阶级,钱和健康都压在房子、车子、孩子上,都过得战战兢兢,怕生病以后没钱治病,但是事实是大多人都已经是用健康换钱,然后又用钱来买健康。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新利润点又出现了,即“养生保健”,“药食同源”的品种又有消化空间了。同时,问题又来了,怎样的药材才能满足大健康产业需求的中药材呢?什么是需求,需求就是当前问题下谁能提供消费者超预期的产品与服务,而且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与产品价值相匹配的价格。低产阶级的需求是在价格承受范围内提供无毒低残、质量可追溯的产品;中产阶级需要的是有机无农残质量可靠、质量可追溯的产品;上等社会需要的是完全生态的,无任何有害物质、能益寿延年的个性化定制产品。
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将来成长之路,首先是明明白白在“道地产区”“副品”中药材,其次是抱团取暖和,规范化、标准化临盆可靠的中药材;末了打造规范化基地,紧密结合药企/饮片厂,供给优质优价的产物,踊跃向大康健财产靠近,追求新的利润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