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华昌中医
引言
腰间盘突出症作为常见的脊柱疾病,困扰着众多患者,其引发的疼痛、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中医中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在腰间盘突出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药对药是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通过药物的相互配伍协同,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以下我将详细介绍 15 对针对腰间盘突出的中药靶向对药,涵盖其用量、治疗原理、加减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7 对中药靶向对药及其应用
杜仲 - 桑寄生
杜仲常用量为 15 - 20 克,桑寄生一般 15 - 20 克。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效。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安胎元。在腰间盘突出的治疗中,肝肾亏虚是常见的病因病机,杜仲与桑寄生相须为用,可增强补肝肾、强腰膝的作用。对于腰膝酸软无力、遇劳加重的患者疗效显著。若兼见下肢冷痛,可加用仙灵脾 10 克以温肾助阳散寒。需注意,阴虚火旺而无风湿实邪者慎用,因为二者均偏温性,可能助火伤阴。 牛膝 - 续断
牛膝 10 - 15 克,续断 10 - 15 克。牛膝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且善于下行,可引药直达病所。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二者配伍,既能补肝肾以强腰膝,又能活血化瘀以通经络,对腰间盘突出导致的腰部疼痛、活动不利以及下肢麻木等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若伴有下肢水肿,可加用泽泻 10 克以利水消肿。牛膝和续断一般较为安全,但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应忌用,因牛膝有活血通经之效,续断活血行血之力也较强。 丹参 - 赤芍
丹参 10 - 15 克,赤芍 10 - 15 克。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功善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养血安神。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此对药针对腰间盘突出局部气血瘀滞的病理特点,通过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瘀血阻滞所导致的疼痛、肿胀等症状。若疼痛较剧,可加乳香 6 克、没药 6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脾胃虚寒者应慎用。 石斛 - 白术
石斛 10 - 15 克,白术 10 - 15 克。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能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在腰间盘突出的治疗中,石斛滋养肾阴,以补先天之本;白术健脾助运,补后天以养先天。二者合用,先天后天相互滋养,对于久病伤肾且脾胃虚弱的患者尤为适宜。若脾胃虚寒明显,可加干姜 6 克以温中散寒。石斛性微寒,脾胃虚寒者大量或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薏苡仁 - 防风
薏苡仁 15 - 30 克,防风 10 克。薏苡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之效。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二者配伍,可祛湿除痹,对于腰间盘突出因湿邪痹阻经络所致的腰部疼痛、沉重、活动受限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若湿邪较重,可加苍术 10 克以增强燥湿之力。薏苡仁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腹泻,防风一般无明显严重副作用,但阴虚血亏者慎用。 全蝎 - 蜈蚣
全蝎 3 - 6 克,蜈蚣 1 - 3 条。全蝎辛,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蜈蚣辛,温,有毒,归肝经,同样能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这两味药均为虫类药,药力峻猛,善于搜风通络止痛,对于腰间盘突出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尤其是刺痛、痛处固定者有显著疗效。若疼痛仍不缓解,可加制川乌 6 克(先煎)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但全蝎和蜈蚣均有毒性,用量必须严格控制,孕妇禁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有无口唇麻木、头晕、心慌等中毒反应。 独活 - 制川乌
独活 10 克,制川乌 6 克(先煎)。独活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能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制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可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二者相伍,增强了祛风湿、散寒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阻型腰间盘突出,症见腰部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等。若寒邪较重,可加细辛 3 克以助散寒之力。制川乌毒性强,必须先煎 1 - 2 小时以上,以降低毒性,且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等药物同用。 当归 - 白芍
当归 10 - 15 克,白芍 10 - 15 克。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此对药能养血活血,缓急止痛,对于腰间盘突出患者因血虚或瘀血导致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若血虚明显,可加熟地 15 克以增强补血之功。白芍大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痛等,需注意控制用量。 附片 - 桂枝
附片 6 - 10 克(先煎),桂枝 10 克。附片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二者合用,温肾助阳,散寒通络,适用于阳虚寒凝型腰间盘突出,表现为腰部冷痛、畏寒肢冷等。若阳虚严重,可加肉桂 6 克以增强温阳之力。附片有毒,必须先煎久煎以降低毒性,且阴虚阳亢、孕妇及湿热痹证者忌用。 黄芪 - 赤小豆
黄芪 15 - 30 克,赤小豆 15 - 30 克。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赤小豆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可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在腰间盘突出的治疗中,黄芪补气健脾,赤小豆利水消肿,二者配合可改善因久病气虚、水湿内停导致的下肢水肿、乏力等症状。若气虚明显,可适当增加黄芪用量。一般情况下,二者无明显副作用,但过量服用黄芪可能会出现胸闷、头晕、血压升高等情况。 威灵仙 - 骨碎补
:威灵仙 10 - 15 克,骨碎补 10 - 15 克。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能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骨碎补苦,温,归肝、肾经,可疗伤止痛,补肾强骨。这对药能祛风湿、通经络、强筋骨,对于腰间盘突出伴有骨质增生、关节不利者有较好的疗效。若疼痛明显,可加用延胡索 10 克以增强止痛效果。威灵仙部分人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骨碎补阴虚火旺及无瘀血者慎用。 川芎 - 桃仁
川芎 10 克,桃仁 10 克。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二者相须为用,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可改善腰间盘突出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瘀血阻滞症状。若有气滞情况,可加香附 10 克以行气止痛。川芎用量过大可能导致头晕、呕吐等,桃仁有小毒,不宜过量服用。 茯苓 - 泽泻
茯苓 15 克,泽泻 10 克。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泽泻甘,寒,归肾、膀胱经,能利水渗湿,泄热。此对药针对腰间盘突出患者水湿内停的病理变化,通过利水渗湿,减轻腰部及下肢的水肿,缓解疼痛。若脾虚湿盛,可加白术 10 克以增强健脾祛湿之功。泽泻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需注意用量。 狗脊 - 千年健
狗脊 10 - 15 克,千年健 10 - 15 克。狗脊苦、甘,温,归肝、肾经,能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千年健苦、辛,温,归肝、肾经,可祛风湿,壮筋骨。二者配伍,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适用于肝肾不足、风湿痹阻型腰间盘突出,症见腰膝酸软、疼痛、屈伸不利等。若关节冷痛明显,可加制草乌 6 克(先煎)。狗脊和千年健一般无明显严重副作用,但阴虚有热者慎用。 木瓜 - 伸筋草
木瓜 10 克,伸筋草 10 - 15 克。木瓜酸,温,归肝、脾经,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伸筋草辛、苦,温,归肝、脾、肾经,可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这对药能舒筋活络,缓解腰间盘突出导致的腰部及下肢肌肉痉挛、疼痛、麻木等症状。若湿邪较重,可加薏苡仁 15 克。木瓜胃酸过多者不宜多服,伸筋草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尾
腰间盘突出作为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病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中药的靶向对药治疗,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腰间盘突出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选择。然而,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每位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都存在差异,因此,中药对药的应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准确辨证和指导下进行。
以上所介绍的 17 对中药靶向对药及其相关内容,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但绝不能替代专业的面诊和诊断。在使用这些中药对药时,务必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用量、用法、加减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本文内容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 “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