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长寿丸(胡与谦,《集验百病良方》)
熟地15克,丹皮、淮枣皮各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淮山药20克,北五味子10克,麦冬15克。每日服用一剂,采用传统水煎的方法进行煎煮,煎好后每日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温服为宜。本方具有滋肾健脾、利湿止汗的综合功效,主要适用于阴囊汗出异常的病证。此方是临床经过多年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成功治愈众多患者,尤其对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意义。阴囊汗出症在中医理论中多与肾、脾两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主水,藏精,开窍于二阴,若肾阴不足,则虚火内生,迫津外泄;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不运,则水湿内停,下注阴器。故治疗当以滋补肾阴、健脾利湿为基本原则。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取其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之功;淮山药健脾益气、固肾涩精,与熟地相配,脾肾双补,共为臣药;泽泻、茯苓甘淡渗湿,导湿浊下行,使补而不腻;丹皮清泻相火,制熟地之温;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汗,生津止渴,其中五味子酸收敛汗,麦冬甘寒清热,二者合用,增强止汗之效;淮枣皮(通常指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诸药合用,滋肾阴而清虚火,健脾土而利水湿,涩精液而固津泄,标本兼顾,使肾阴得充,脾运得健,湿浊得利,则汗出自止。全方配伍严谨,补泻兼施,升降有序,共奏滋阴健脾、利湿止汗之效。为便于记忆,可将八仙长寿丸编为口诀:八仙长寿地药苓,丹皮泽泻枣皮行,麦冬五味相配合,阴囊汗出此方灵。其中地药苓指熟地、淮山药、茯苓,枣皮即山茱萸。原方具体剂量为: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淮枣皮(山茱萸)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淮山药20克,北五味子10克,麦冬15克。此为一剂汤剂的日服量,煎煮后分两次服用。若制作丸剂,可按比例加大剂量加工制备。本方传统为汤剂,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八味药材一同放入砂锅或陶瓷锅内,加入适量冷水浸泡约三十至四十分钟,水量以漫过药材二至三厘米为宜。先用武火(大火)煮沸,然后转为文火(小火)慢煎二十五至三十分钟。煎煮过程中注意适时搅拌。煎好后,用纱布或滤网滤取药液,此为头煎。药渣可再次加入适量清水,重复煎煮一次,时间约二十至二十五分钟,滤取药液,此为二煎。将两次煎得的药液混合均匀,总量约为300至400毫升,分早晚两次,饭后一小时温服。若需制成丸剂,可将诸药烘干研成极细粉末,过筛,用炼蜜或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6至9克,每日两次。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本方中各药物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熟地黄含梓醇、多糖等,具有增强免疫、促进造血、降血糖、抗氧化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山药含薯蓣皂苷元、多糖等,能降血糖、增强免疫力、抗氧化、调节胃肠功能。山茱萸含马钱苷、莫诺苷等,具有抗炎、降血糖、调节免疫、保护肝脏作用。茯苓含茯苓多糖、三萜类,有利尿、镇静、增强免疫、抗肿瘤作用。泽泻含泽泻醇类,利尿作用显著,能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牡丹皮含丹皮酚、芍药苷,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抗菌、保肝作用。麦冬含甾体皂苷、多糖,能抗心肌缺血、降血糖、增强免疫、耐缺氧。五味子含五味子醇甲、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保肝、抗氧化、抗溃疡、镇咳。全方通过利尿、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减少汗腺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炎、抗氧化等多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对于调节局部汗液分泌异常有积极意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囊汗出症多归属于“汗证”、“阴汗”范畴。其基本病机关键在于肾阴亏虚与脾虚湿蕴。肾为水脏,主闭藏,若素体阴虚,或劳欲过度,耗伤肾精,则肾阴不足,虚火内生。虚火迫津外泄,加之肾虚封藏失职,导致津液从阴部外泄而为汗。脾主运化水湿,为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劳倦伤脾,则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下注于阴部,与热相搏,亦可导致汗出异常。足厥阴肝经循行绕阴器,肝经湿热下注亦是常见病因之一,但本方侧重滋肾健脾。八仙长寿丸实由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加麦冬、五味子化裁而来。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三补(熟地、山茱萸、山药)三泻(泽泻、丹皮、茯苓),补泻结合,以补为主。加入麦冬增强滋阴清热之力,五味子酸收敛汗,固涩津液。如此,全方既滋补了亏损的肾阴,清退了虚火,又健脾助运,利水渗湿,使湿邪有去路,同时收敛固涩,标本同治,故对肾阴虚兼脾虚有湿之阴囊汗出有良效。从现代医学视角看,阴囊部位汗出过多可能属于局限性多汗症的一种。多汗症原因复杂,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内分泌失调、局部炎症、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精神因素等有关。阴囊皮肤皱褶多,汗腺丰富,环境潮湿透气性差,易成为多汗和继发感染的好发部位。八仙长寿丸的治疗作用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实现:首先,方中药物如五味子、茯苓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可能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减少汗腺分泌。其次,泽泻、茯苓的利尿作用可能通过调节体内水液代谢间接影响汗液分泌。再次,熟地、麦冬等药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可能改善局部潜在的轻微炎症状态。此外,药物整体的调节作用可能改善机体的内环境,对于因内分泌或代谢因素引起的多汗有间接治疗意义。其确切的作用靶点和通路仍需更深入的现代研究来阐明。在循证医学层面,关于八仙长寿丸治疗阴囊汗出症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目前较为有限。原文献提及“临床验证多年,治愈多人”,这属于专家个人经验或病例总结,属于较低级别的证据(约四级或五级证据)。缺乏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来系统评价其确切疗效、安全性、有效率和复发率。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认识到其疗效主要基于传统经验,需要更科学的现代研究数据支持。对于患者而言,应在明确诊断(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在医师指导下试用,并密切观察疗效。八仙长寿丸主治肾阴亏虚,脾虚湿蕴所致之阴囊汗出症。主要症状表现为阴囊部位潮湿、汗出过多,动则尤甚,或伴有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小便短黄或清长、大便或干或溏等。舌象多红少苔或苔薄黄腻,脉象多细数或沉细。临床应用八仙长寿丸需掌握以下辨证要点:1. 主症:阴囊部位持续性或阵发性汗出异常。2. 兼症:必须具备肾阴虚和脾虚有湿的见证。肾阴虚见证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脾虚湿蕴见证如肢体困倦、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体可能胖有齿痕、苔可能腻。3. 辨病性:本虚标实,本虚为肾阴虚、脾气弱,标实为虚火、水湿。4. 鉴别诊断:需与肝经湿热下注之阴汗相鉴别,后者多见阴囊潮湿瘙痒、气味秽臭、口苦、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利湿热,非本方所宜。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化裁:若阴虚火旺明显,见潮热盗汗、颧红、舌红绛者,可加知母10克、黄柏6克(即知柏地黄丸之意)以加强滋阴降火。若脾虚湿盛显著,见脘腹胀满、苔白厚腻者,可加苍术10克、陈皮6克以增强燥湿健脾之力。若汗出极多,可加煅牡蛎30克、浮小麦15克以增强固表敛汗之功。若兼有气虚,见气短懒言、乏力明显者,可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以益气固摄。若兼有心神不宁、失眠多梦者,可加酸枣仁15克、远志6克以养心安神。若病程日久,兼有血瘀征象者,可加丹参12克、川芎6克以活血通络。八仙长寿丸的应用有以下禁忌:1. 本方性质偏于滋腻,故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舌苔厚腻属纯实无虚或湿浊中阻者慎用,以免碍胃。2. 证属肝经湿热下注所致之阴囊潮湿、瘙痒、红肿、有秽臭者禁用,因其方中滋补之品可能助湿生热,加重病情。3. 外感发热、咳嗽痰多等表邪未解或实热内盛者不宜使用,恐闭门留寇。4. 对方中任何药物过敏者禁用。药物副作用一般较轻微,可能因药物滋腻,部分脾胃功能不佳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脘腹痞闷、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可酌情加入砂仁、陈皮等理气健脾之品。服用期间应饮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物。本文内容主要参考自胡与谦先生收录于《集验百病良方》中的八仙长寿丸经验方。同时,在中医理论阐释方面,参考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基础理论,以及《医宗金鉴》、《景岳全书》等古籍中关于汗证、虚损的论述。本方可以看作是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的化裁,故亦参考了六味地黄丸的相关文献。现代药理研究部分综合了《中药学》、《中华本草》、《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等现代工具书及相关研究报道。辨证用药与化裁部分则借鉴了《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教材的辨证思路。
上一篇:小儿外感高热惊厥——王静安经验方(清凉丹胶囊)
下一篇:小儿肝炎特效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