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杆中医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
中风(脑血管意外)经验集
▲邓铁涛 首届国医大师(1916.11-2019.1)
中医治疗中风(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范围,中医的中风病包括 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但主要还是指脑血管意外的疾病,可以 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类。
风、痨、臌、膈,古称四大证,而中风居其首。故历代 医家对中风病论述甚广,文献资料亦很丰富。在病名上有中风、风痱、风懿、风气、卒中、类中风、真中风、非风、偏瘫等。
通过这些病名,可见其理论论述之广泛。究其主要焦 点,在于病因、病机问题,也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
现将邓老治疗冠心病经验总结如下,与诸位同仁分享
内因为主,内虚为本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邓氏认为,有几本书值得参考。 如清代姜天叙《风痨臌膈四大证治》、清代尤在泾《金匮翼· 卒中八法》、近代张山雷《中风料诠》、建国初上海中医文献 馆《中风专辑》,以及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长春修订的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等。
通过上述文献的复习及结合多年临床治验,邓氏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应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而外风外寒亦往往为本病之诱发原因。
本病的辨证分型,分为:
①中脏:阳闭证、阴闭证、脱 证;
②中腑:肝阳亢盛、气虚血瘀、阴亏血虚;
③中经络:风痰阻络、阴亏阳亢等证型。
治疗上则根据上述分型,吸取清代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及张山雷《中风斟诠》治 中风八法的精华部分,结合个人的经验,邓氏拟定了下述辨 证论治方案。
1.中脏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热或不发热为主要表现。
(1)阳闭证: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或痰声如锯,或身热躁动,舌红,苔黄或腻,脉 弦滑而数。
治疗方药:至宝丹及清肝降火、滋阴潜阳之剂。
针刺穴位:十二井(针出血)、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2)阴闭证: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沉滑。
治疗方药:苏合香丸及熄风豁痰之剂。
针刺穴位: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3)脱证: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 肢冷或手撒遗尿,大汗出,或汗出如油,或面色如妆,脉细 弱或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
治疗方药:急救回阳,用参附汤;若属肾阴亏而虚阳浮 越,而见足冷面赤的,则用地黄饮子。以上汤药均灌服或鼻 饲。
艾灸穴位:关元、神阙(隔盐灸,不拘壮数)。
2.中腑
以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悲而哭,半身不遂或但臂 (腿)不遂,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或大小便失禁, 关格等为主要表现。本型多经中脏转轻而出腑,或中经络转 重而人腑。
(1)肝阳亢盛: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必舌质红绛或 艳红,舌体颤,苔黄或腻腐,脉必弦而有力或兼数。
治疗方药:宜平肝熄风,用羚羊角骨汤(自拟)。
羚羊角骨25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 石决明30克,天竺黄10克,云苓10克,杜仲12克,牛膝 15克。
兼热盛者,可加黄芩、莲子心、石膏;兼痰可加胆 星、全蝎、僵蚕;兼失语者加全蝎、莒蒲,或合至宝丹。
(2)气虚血瘀: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胖嫩,有 齿印或黯淡,有紫斑瘀点,脉多浮大或大而无力。
治疗方药:治以补气祛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或黄芪 桂枝五物汤。
若兼失语则加全蝎、菖蒲、远志,或合猴枣散 (成药)。
若以血瘀为主,气虚不甚者,可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
(3)阴亏血虚: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嫩红,舌 瘦或舌痿,少苔或无苔,脉多沉细而涩。
治疗方药:宜养血滋阴,用地黄饮子。
若兼失语,加天竺黄、葛蒲、生葱。
针刺治疗:以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为原则。
偏瘫者,上 肢取肩髃、曲池、外关,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 骨、三阴交;失语者,取通里、涌泉、廉泉、哑门。
3.中经络
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为主要表现。
(1)风痰阻络: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 麻木,或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舌苔白或兼滑腻,脉浮滑 或弦数。
治疗方药:宜养血祛风通络,用秦艽牵正汤(自拟)。
秦艽18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
生地 20克,云苓15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
全蝎10克, 羌活10克,防风6克,白术12克。
兼热者加石膏、黄芩;痰多者,去生地,加胆星;血虚者,加熟地、鸡血藤。
针灸穴位:地仓、颊车、攒竹、合谷(均取患侧)、太 冲。久病者当用灸法,或在上述穴位进行维生素B1加B12注射。
(2)阴亏阳亢:口眼歪斜,舌强语謇,舌质红,苔少, 脉弦滑数。
治疗方药:宜滋阴平肝潜阳,用钩藤饮加减(自拟)。
双钩藤12克,牡蛎30克,牛膝15克,天竺黄12克,
全蝎10克,石决明30克,天麻10克,首乌20克,
杜仲12 克。
针刺穴位:地仓、颊车、合谷(均取患侧)、太冲。
中风又为近年来中医急症攻关项目之一,邓氏对于中风 昏迷(中脏)者,多用安宫牛黄九、紫雪丹、至宝丹、苏合 香丸等,由于上述中成药有麝香、安息香、苏合香等芳香开 窍之品,故研碎化水,滴入中风昏迷病入舌上,舌为心之 苗,心主神明,患者即能吸收而起治疗作用,某些浅昏迷患 者在滴入的过程中可逐渐出现吞咽动作,随即便可顺利灌服
中风(脑出血)治验案 陈某,男,62岁,中医师。
初诊:1984年5月9日。
患者于1984年5月8日晚洗头时突觉右侧上、下肢活 动无力,继而出现失语,右侧上、下肢体偏瘫,神志昏迷, 即请当地卫生所值班医师检查,体温37.8℃,血压160/110mmHg【21.3/ 14.7kPa】神志昏迷,被动体位,体胖,面赤身热,双瞳孔 等圆等大,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颈软,双肺底可闻及 湿罗音,心率104次/分,律不整,右侧上、下肢体瘫痪, 巴彬斯基征阳性。起病后曾请附近医院神经科医师会诊, “建议暂不宜搬动,应原地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医院作 CT进一步确诊”。因所在地为工厂卫生所,鉴于设备及医 疗条件所限,治疗上颇感棘手,遂请邓铁涛教授会诊。 邓氏诊查患者,症见烦躁,间有抽筋,气粗口臭,喉间 痰声辘辘,大小便闭,口唇红而千,舌红绛,苔黄厚干焦, 脉弦滑数。
辨证:中风(直中脏腑)。证属肝风内动,痰瘀阻塞清窍。 治法:平肝熄风,豁痰化瘀开窍。
处方:
.安宫牛黄丸每天1粒半,其中1粒内服,余 半粒用冷开水10毫升调匀,用棉签蘸频频点舌。
2.针泻太冲(双)。
3.中药:羚羊角骨30克(先煎),竹茹12克,天竺黄 5克,
草决明20克,胆南星、地龙、田七片(先煎)、橘红各10克
连翘12克,陈皮5克,丹参18克。
每天1剂,连服4天。
第2天由于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较明显,故加强抗感染, 肌注青霉素80万IU,链霉素1克,每天2次,连用1周。
二诊:5月13日,患者神智转清,喉间痰鸣消失,呼 吸平顺,口臭略减、失语及右侧上、下肢偏瘫如前,大便自 起病后闭结,舌红,苔黄厚干,脉弦滑,血压140/90mmHg【18.7/12kPa】
处方:
1.安宫牛黄丸,用法同前。
2.大黄30克,煎水200毫升,低位保留灌肠(灌肠后 约1小时排便3次.量约1000克)。
3.中药:石决明30克(先煎),竹茹12克,白芍15 克,枳实、石菖蒲、胆南星、法半夏、田七片(先煎)、橘 络、丹参各10克,太子参20克。每天1剂,连服4天。
5月17日,外出到某医院作颅脑 CT 检查(CT号: 2116)示:大脑左半球底部和内囊部位血肿(大小约5.5厘 米×3.6厘米×6厘米)。因病情稳定,家属要求转某中医院 住院。住院期间,中药用安宫牛黄丸、温胆汤,西药用能量 合剂、醒脑净等。
三诊:6月6日。神清,体倦神疲,语言不利,右侧肢 体偏瘫,二便自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气血两 虚,脉络瘀阻。改用益气养血、祛瘀通络。拟方用补阳还五 汤加味。
处方:
黄芪100克,赤芍、川芎、归尾、桃仁、红花各 6克,
地龙、石菖蒲各10克,五爪龙、鸡血藤各30克,每天1剂。
另加服猴枣散早晚各I支。
用上方为基本方加减作善后调治近1年。1985年6月6 日颅脑CT复查意见为:大脑左半球血肿吸收后空洞形成。现患者仍健在,生活基本能自理。
按语:脑出血属西医急危重症,该病死亡率高,治疗上 颇为棘手、且病发于基层,搬动对病者不利,所以应就地治 疗。邓氏认为,脑出血可按中医中风病辨证论治,而此类病 人临床上往往有昏迷不省、牙关紧闭等现象,给治疗用药带 来一定的困难。邓氏用安宫牛黄丸点舌法,通过舌吸收药物,开辟了抢救昏迷病人的给药新途径,经临床观察,点舌后昏迷患者痰涎分泌物明显减少,对促进患者苏醒,争取治 疗时间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抢救昏迷病人的一种简便有效的 方法。该法是根据“心主神明”、“心开窍于舌”的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所创造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中医治法素有内治、外治等多种治疗手段,尤适合于危 急重症之抢救治疗。如本例初起肝风内动明显,即针泻太冲 以助药效;后见腑实便闭,运用釜底抽薪法,用大黄保留灌 肠,使大便通畅,下通上清,诸症遂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