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皮肤科李医生
中医有一句很流行的行话叫:“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给人们的认知是老师“传方不传量”。甚至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之说。以至于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使得中医的某些精髓难以被广泛传播和传承下来,一些核心知识和经验也可能并未完全公开。
诚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
但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他着重强调了中医治疗中,中药剂量在不同情况下的重要性,中医的疗效不仅取决于药物的选择,还在于剂量的精准把握。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质、病情、年龄、性别等,灵活调整药物剂量的,而不是一尘不变的,因此就无法传授具体的剂量,使用上无法生搬硬套。
同样的病,同样的药,但量不同,治疗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病是“固定”的,中药的“量”却是“活”的,他需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调整的。
同样的病,人有胖瘦之分,治疗的季节不同,所处的区域(南方或北方)不同,重体力者和坐办公室的人不同,治疗的药量都是不同的。
例如,中药经典方“小承气汤”是由大黄、枳实、厚朴三药组成,方中大黄用量较重,为方中之主药;枳实、厚朴用量较轻,均为辅药,故本方的功用是以清热泻火为主。如果将方中枳实、厚朴的用量加重,而大黄用量减轻,即使用药与小承气汤用药完全相同,因药量的变化,使其主辅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变成以行气导滞为主的“厚朴三物汤”了。同样的药,因量发生了变化,治疗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见药量的重要性,不同的剂量可能导致不同的治疗效果和不同的作用,如果用量不对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此“量”非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