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胆碱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日本农业部门开发,90年代就进入我国市场,已经使用三十年左右,用途十分广泛,在养殖领域,用于饲料添加剂,能促进肉牛多产肉、奶牛多产奶、蛋鸡多产蛋,在农作物种植上,氯化胆碱是一款十分优秀的植物增产剂,促进光合作用,促进根茎类作物膨大。
用于地下根块茎类作物时,有的可以提高产量20%-40%以上,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产品,而且氯化胆碱进入到土壤中易被微生物分解,无环境污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氯化胆碱的农业应用技术。

1、氯化胆碱如何作用植物
氯化胆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被植物的茎、叶、根吸收后,较快地传导到起作用的部位,可以更好的同化及固定二氧化碳,作物进行二氧化碳的同化过程,水分子、二氧化碳与光能结合,形成糖分子和氧分子。作物在低温寡照和病虫害导致的叶片受损的前提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比较差的,这个时候,氯化胆碱的同化和固定二氧化碳功能,促进叶片光合作用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2、产品作用
(1)氯化胆碱促进作物叶绿素的合成,提高可溶性蛋白和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提高超氧歧化酶的活性,增加叶片的光合效率,同时抑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效率高合成的养分多,抑制呼吸作用消耗养分减少,使得作物体内有更多的养分积累。作物体内养分积累的多,就有更多的营养物质向块根块茎输送,促进块根、块茎的膨大,显著增加块根、块茎的产量、改善品质。

(2)具有一定控旺作用。氯化胆碱和矮壮素是同系物,可抑制赤霉素的合成,还可起到一定控制旺长的作用,使作物节间距缩短,使植株矮小而又健壮,增加作物抗倒伏能力,同时也能减少作物营养过度消耗,但氯化胆碱的控旺作用并不显著,若作物生长旺盛,还应配合其他控旺产品使用。

3、适用作物
氯化胆碱目前主要作为膨大剂应用于红薯、马铃薯、大姜、大蒜、花生、山药、萝卜、人参等地下根茎类作物,也被用于小麦、水稻粮食等作物,用以促进穗部分化和灌浆,以及用于苹果、柑橘、梨、巨丰葡萄、草莓等果树,以促进果实膨大、提前着色和增加甜度等,从而提升果实品质。

4、使用方式
(1)地下根块茎膨大。在马铃薯、花生开花初期,萝卜7-9叶期,生姜三股期,山药、大蒜、洋葱、中药药材、甘薯等膨大期初期,每亩用60%氯化胆碱水剂10-2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洒于作物叶片,隔10-15天喷洒1次,连续施用2-3次,可明显提高作物的产量。

(2)改善果实品质。在苹果、梨、柑橘等采收前15~60天,用200~500mg/L氯化胆碱药液叶面喷施,可促进果实膨大,提高糖分含量;巨峰葡萄在采收前30天,用1000mg/L氯化胆碱药液叶面喷雾,可使葡萄提前着色,增加甜度。
(3)种子浸种。水稻种子经1000mg/L药液进行浸种后,可促进生根、壮苗;白菜、甘蓝种子,用50~100mg/L药液浸种12~24小时,晾干后播种,可增加植株营养体含量,促进出苗、壮苗。

(4)控旺。大豆、玉米开花期和2~3叶期及11叶期,分别使用1000~1500mg/L药液进行叶面喷施,可矮化植株,增加产量。
注意事项
氯化胆碱与其他调节剂相同,能调节作物生长但并不能为作物补充营养,因此使用氯化胆碱的同时,需要做好作物水肥管理,特别是在作物生长后期,应与高磷高钾类(如磷酸二氢钾)肥料配合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弱势植株不宜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