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下的豫南山区,农科专家蹲在枯黄的苍术田里,指尖拂过卷曲的叶片,身后是成片因高温脱水而倒伏的射干植株。
2025年7月,持续高温对药材的残酷“烤”验:产地苍术、芍药叶片焦枯;栀子、野菊花因缺水出现叶片萎蔫、根系早衰。
这仅是长江流域中药材受灾的缩影。自6月进入梅雨季以来,产地持续高温叠加强降水,给中药材生产带来严重威胁。而据观测,今夏四川、湖北、湖南多地气温突破40℃,成都周边、十堰南部、恩施等地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一、高温干旱的立体化杀伤链
高温干旱对中药材的摧残远不止于地表枯黄。四川省科技服务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灾害的**三重破坏机制:当气温持续超过35℃时,植株水分平衡被打破,蒸腾作用加剧,根系吸水难以弥补蒸腾消耗。
不同类别药材受害症状各异:
根茎类药材如苍术、射干,表现为根系早衰、块茎发育不良,产量骤降30%以上;
喜阴药材如黄精、石斛,叶片灼伤后光合能力丧失,茎秆生长停滞;
木本药材如栀子、连翘,出现落叶落果,果实干瘪失去药用价值。
干旱使金银花饱受红蜘蛛侵袭,叶片卷曲发黄;山茱萸炭疽病暴发,果实病斑蔓延。病虫危害在高温下传播速度加快,部分基地面临绝收风险。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产周期断裂。秋播半夏、夏枯草等品种因土壤干旱无法按时播种,将导致2026年原料供应缺口。
二、灾害应对的技术突围战
面对严峻形势,多省市农技部门紧急部署抗旱技术体系,形成一套组合应对方案:
1、水资源调控成为首要防线。湖北团队指导基地修建集水池,采用滴灌或喷灌早晚补水,严禁中午漫灌——高温时浇水会引发苍术、菊花生理性死苗。石斛种植区则延长早晚喷水时间,通过水雾提高空气湿度。
2、病虫害防控启动精准战术。农技专家要求选择高效低毒农药,严格在早8点前、晚5点后施药。针对频发的根腐病,推荐哈茨木霉菌生物制剂灌根;防治小菜蛾则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光山县基地通过挂黄板、太阳能诱虫灯等物理防治,减少化学药剂依赖。
三、资本炒作暗流涌动
当药农在田间抗旱保收时,金融资本已嗅到商机。2024年以来,部分中药材经历两轮暴涨,行业外“热钱”涌入对稀缺品种囤积居奇。
炒作逻辑清晰可见:
以“野生资源枯竭”为噱头,炒作紫草、五灵脂、锁阳等野生药材;
借“减产预期”拉抬根茎类品种,如麦冬、白术、白芍、牡丹皮等价格;
利用动物类药材养殖周期长特点,炒作水蛭、乌梢蛇、全蝎、蜈蚣期货。
这种炒作对企业形成双向挤压。华润三九在互动平台坦言:“长期看中药材因人工成本上涨、稀缺性等因素,价格趋于上涨”。但资本介入使价格严重偏离价值——当野菊花因高温减产时,投机资金放大恐慌情绪,导致原料采购价涨幅远超实际减产幅度。
某中药企业负责人算过一笔账:若药材成本上涨20%,中成药毛利率将从30%降至15%,而独家品种尚可维持60%-70%毛利率。这意味着**普通成药面临亏损风险。
四、药企破局之道
面对自然与市场的双重挑战,领先企业已构建三维防御体系:
1、前端控制种植端。华润三九的实践具有示范意义:公司深度介入野菊花种植,研发“药-麦轮作”生态种植体系,推广“999华菊03”新品种,该项目获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GAP标准化生产,既稳定原料品质,又规避价格波动。
2、中端优化采购策略。建立大品种战略储备成为行业共识。某上市药企采购总监透露:“我们对30个核心品种设置安全库存,当市场异动时启动替代品采购方案”。同时运用大数据跟踪产地行情,如亳州市场苍术库存、湖北茯苓菌袋成活率等关键指标。
3、后端创新产品结构。“药食同源开发”思路引发企业关注,将夏枯草转化为凉茶原料,把枸杞纳入保健食品体系,通过多元化消化成本压力。农旅融合模式也在探索中,光山县中药材基地结合红色旅游,使田间损失通过文旅消费补偿。
五、产业协同的长效机制
单一企业行动难抵系统性风险,亟需构建产业防护网:
关键的是信息导航平台建设。我平台建议:“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核心原料动态储备,平抑行情异常波动”。当监测到栀子主产区光山县持续高温天数超警戒线,平台立即启动减产预警,引导企业提前调配库存。
订单农业的推广成为破题关键。锁定种植面积和收购价,既保障药农收益,又确保企业原料稳定供应。
资本借灾害炒作的手法已成行业公害。安徽亳州某药材仓库里,囤积者租用恒温仓库封存2万吨艾叶,却在网络散布“艾叶绝收”消息;大户仓库里放着几千吨黄柏,却说黄柏因天气原因减产长期看好消息;2024年央视报道高温缅甸某地胡椒绝收,该地产能只有几百吨,相比较胡椒整体产能40万吨,几乎是九牛一毛,但自媒体蜂拥吹捧,胡椒价格也趁势翻倍。2025年减产的甘肃当归、党参、实际库存庞大,八角减产,但种植面积庞大,处于盛果期……而真正受灾的药农,正顶着烈日在地头修补遮阳网——他们的自救行动,构成了抵御灾害与炒作的双重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