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构建中药农业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0-09-06 阅读:1477

              
            近年来我国中药农业发展迅速,1996—2016年,其产业增长36 倍之多,其中种植面积达到5070万亩,占世界第一位;中药饮片规模20年间增长了416倍;同时中药材出口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仅占世界植物药销量的2%,日本汉方药则以90%的份额稳居第一,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占5%-7%。据海关数据,2018年,我国中药贸易出口总额39.09亿美元,绝大多数是中药材和低附加值的植物提取物,其中中成药仅2.64 亿美元,折射出我国中药农业发展水平的落后。故业内有“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说法。有专家认为,与普通农业相比,中药农业要落后二三十年。造成我国中药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固然很多,深层原因则是支撑中药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把脉我国中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体系构建缺失而致的  “病灶”,起码有以下五点:

             一.是药材质量堪忧。中药的生命力在疗效,而疗效的一端是药性,药性取决于药材的道地性。就药材而言,“毁掉一个品种的最好方法就是换地方栽种”。而现在药材种植的突出问题恰恰是由于质量标准、监管体系未建立,道地药材非适宜区无序引种、大面积扩种,一些道地药材不地道,药性弱、品质差。过去“一家开药铺,十里飘药味”,现在鼻子凑到跟前也闻不出很常见。中药材种植普遍套用大田生产模式,大肥、大水、打农药, 与种庄稼没两样;部分药农受利益驱动,缩短生长年限“抢青”、非适宜季节采挖;加工时搞硫磺熏蒸、染色等“面子工程”,化学浸泡增重掺假;至于保持中药药性的炮制工艺更是几近失传。老百姓戏称:药材姓“材”还是姓“药”,吃到肚里才知道。治病救人的中药材“病”了,即使大夫再好,开的方子再好,吃了也没用。对此,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曾痛心疾首地呼吁:“中医将亡于中药!” 这绝非杞人忧天。

             二.是药材良种缺乏。突出表现是品种短缺。历史上中药材的种子种苗,主要依靠野生资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大力发展药材人工种养,种子种苗“自繁自用”。如今60多年过去,药材的种子种苗供应量仍有70%以上来自这一块,而且盲目引种、无序扩种药材,对道地品种无异于“逼良为娼”。同时,种子种苗基地和市场规模较小,管理混乱。目前全国平均每年药种用量1500多万公斤,种苗用量800多万公斤,但供给的品种退化、混杂严重。另一方面,中药材良种繁育研发力量弱、成果转化难,现有良种推广率不足10%。令人担忧的是,长期重采轻育、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野生药材种质资源流失及退化严重,濒危品种增加。中药材大县安徽省太和县历时五年的资源调查表明,境内中草药野生资源的种群、品类和数量,较20年前大幅减少,有些已难觅踪影。药材种质是生物传递给后代的一整套基因,也是保证药材品质和道地性的基础和前提,丢了种源,就是丢了中药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生产水平落后。首先是中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田间生产、采收和产地初加工环节的机械化严重滞后,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极度匮乏。其次是中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种植仍以千家万户分散为主,大部分种植户对药材营养元素的需求种类、量、时期,对水分需求量、时期特点不清楚;播种、除草、采收、清洗、干燥大部分环节依赖手工操作,按GAP严格实施规范化生产的基地尚不到10%。目前人工种植的200个重要品种,仅有70个左右建立了GAP基地。再是中药农业加工体系尚未建立。产地初加工水平落后,加工方式和规格混乱,很多道地药材失去传统的炮制方法,造成药性减损。目前中药材原料利用率低于30%,70%的剩余物被作为废料排放。至于深加工更是短板,中药制剂水平远落后于日韩。

            四.是市场与信息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供销严重脱节,未形成产业利益共同体。中药农业信息化特别是质量安全追溯应用普遍落后于设施种养业,更遑论建立信息化体系。药农种植普遍缺乏有效透明信息指导,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基本上是凭经验、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传统中药材市场交易方式落后,市场持续萎缩。由于药材品类繁多、专业性强,大型综合电商平台普遍关注不够;专业电商平台又缺乏交易规范和标准,影响了线上线下对接。中药材市场信息扭曲失真,时常出现药材周期性过剩或短少的波动,“皇帝女儿也愁嫁”与“‘乌鸦’卖出‘凤凰’价”的现象交替出现,影响药农增收。以上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中药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我国中药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障碍。抓紧构建中药农业产业体系,无疑是做大做强中药农业的当务之急。

上一篇:大力推进中药农业体系建设

下一篇:中药农业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