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平
羌活是我国的常用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野生资源分布区域较广,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四川、甘肃、青海、云南、陕西。宽叶羌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四川、湖北。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具有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的功能。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等症。
羌活生长周期长,一般需5年-7年才能采收,受价格逐年上涨刺激,野生资源被大量采挖,甚至有的地方被狂采烂挖后几近绝迹。据产区有经验的药农反应:短短十几年,羌活采挖已从海拔2000米左右逐渐转移到3000-4000米。有的产区属少数民族居住地和森林保护区,地广人稀,劳力缺乏,采挖收购难度大。
据了解,20世纪70-80年代,四川产区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岭,举目可见生长茂密的羌活植株。如今,羌活主产区野生资源已难觅踪影。由于羌活野生资源和采挖人员的减少,供应货源逐年下降。近年来羌活在中药开发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祛风除湿的“灵丹妙药”,用它作原料制成的大活络丸、疏风再造丸、舒筋药水、驱风药酒等系列中成药均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羌活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确切疗效,市场年需求量1800-2000吨。
1995年以前羌活价格一直在10元左右运行;随着野生资源减少和采挖成本上升,1996-2000年羌活价格在15-20元之间运行;2001-2007年羌活价格多在25-30元上下浮动,2008年突破40元,2009年进一步上扬至45-55元,2010年羌活在整体药市一片红火中也加速上扬,到10月间价格高升至95元左右。随着羌活价格高升,多年积压的低价库存开仓放货,价格也随之逐渐回落,进入2011年羌活价格回落至75元左右,2012年价格进一步下滑至68-70元。
据了解,目前产地存货已少,市场尚有库存供应。羌活以野生资源为主,生长周期较长,由于多年过度采挖,资源日益缩减,未来可挖资源令人担忧。羌活为祛风除湿的重要药材,以其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达140多种,用量较大。近年来随着各大知名药厂品牌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加强对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和提升,市场对野生羌活的刚性需求保持强势。
羌活野生资源和采挖人群的减少,导致货源供应量日趋下降。据了解,近两年羌活新货产不足需,不过,由于前几年积压的库存有量,以及伪品大前胡、朝鲜前胡、牛尾羌活、牛防风、姜花、黄花木等的根茎一直在暗中混淆羌活销售,致使价格难有大的突破。不过,随着羌活野生资源的逐年萎缩,库存的日益消化减少,以及国家对打假力度的加大,羌活后市仍有较大的上升潜力。目前羌活产新尚未结束,虽然随产新深入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依然没有刺激大量的新货产出,而且,产地收购商和小贩手中几乎无大货可供,产地统货要价90元(含微潮),比产新初期涨了近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