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下旬,中药材市场进入全年产新高峰,供需矛盾与政策调控的双重作用使行业格局加速重构。据监测,截至10月底,全国中药材总产量预计达680万吨,而市场需求量仅约500万吨,过剩率高达36%,导致多数品种价格承压下行。
市场行情:低价潮蔓延,结构性分化加剧
在亳州、安国、玉林三大药市,大宗品种价格普遍走低。麦冬价格从月初的130元/公斤攀升至145元/公斤,成为少数逆势上涨的品种;而白术、五味子等因产新集中,价格持续下滑,白术统货价格跌至22元/公斤,较前期高点回落超40%。野生资源品种如蝉蜕(750元/公斤)、川贝母(3800元/公斤)因供应稀缺,仍保持强势。
产区动态显示,甘肃渭源县党参、当归种植面积达35万亩,新货上市后价格稳中略降;河南孟州生地、山东汶上柏子仁等品种因走销迟缓,价格低迷。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品种因质量差异呈现明显价差:当归不同规格价格跨度达200元/公斤,优质优价特征凸显。
政策驱动:质量革命倒逼产业升级
国家层面政策持续加码,推动行业向规范化转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各地落地,浙江省启动“浙八味”优质优价工程,要求到2027年实现“百万亩面积、百亿元产值”;甘肃省渭源县紧盯打造“全国首个全域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县”,24家企业申报建设GAP基地14.7万亩。
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组在京强调,需从源头建设高标准种植基地,完善全流程追溯体系。贵州省已建成21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选育出“贵芨1号”“贵斛1号”等新品种;运城市对通过GAP认证的企业给予每亩100元奖补,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产业趋势:全链融合开辟新赛道
在市场寒冬中,产业融合成为破局关键。黔西南州依托135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药食同源”试点,推出石斛、天麻药膳产品;潍坊市举办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发布药食同源研究报告,推动中药材向大健康领域延伸。
企业层面,数智化转型提速。某龙头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追溯,产品溢价达30%;渭源县开发5类165个大健康产品,将一根党参转化为药膳、保健品等高附加值形态,产业链价值重塑初见成效。
结语
当前中药材产业正经历“量变到质变”的阵痛期,政策引导与市场倒逼下,规范化种植、质量追溯、全链融合将成为破局关键。随着第二轮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集采启动,行业洗牌加速,唯有拥抱变革者方能穿越周期,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