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药材价格下跌:四川佛手从46元跌至38元,覆盆子全检货从145元滑到125-130元,巴戟天大肉从95元掉到80元。这波跌价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
第一类:产新季遇供应放量,跌势最直接
这类药材的核心问题是“新货集中上市+供应超预期”,价格随产新直接下滑,典型代表是佛手、桂圆肉、吴茱萸、蔓荆子。

佛手(川)近年价如“过山车”,2021年从36元冲至80元,2022年跌至38元,2023年产新后回落到42元,2024年再涨至52元,如今四川产新,新货冲击下直接跌到38元。目前市场只有常年经营户按需拿货,没人囤货,人气低迷,后市或继续下滑。
桂圆肉(不含糖)去年因灾减产涨至70元,今年产区丰收,商家怕新货积压,积极抛货,全检货已落到50-55元。接下来新货还会陆续上市,手里有陈货建议按需走货,别等进一步下跌。
吴茱萸江西中花29-30元、浙江小花28元,虽新货压价,但2017-2019年高价期种的树正值盛产期,且采摘人工成本高,短期难大跌,种植户不用急着砍树,先观察走货速度。
蔓荆子前两年价从80元涨到155元,刺激农户扩种,如今新货上市,叠加25元的进口货冲击,新货喊价80元,比2025年3-4月的120元跌了不少。若需求没好转,价格可能还会往下走,想种植的需谨慎。
第二类:前期高价扩种,现兑现产量
这类跌价是“前期高价后遗症”——前几年价高刺激扩种,现在到了产量释放期,代表是覆盆子、巴戟天、肉苁蓉。
覆盆子半野生半家种,2021-2023年价从66元涨到160元,农户扩种致产量不小,此前靠商家硬撑价。现在市场低迷,商家信心动摇开始抛货,全检货125-130元、统货90元,不过抛货潮已释放部分压力,短期跌空间小,可关注秋冬药用需求。
巴戟天正常生长4年,也能提前采挖,前两年涨价让种植面积恢复,现在大肉80元、中肉70元、小肉60-65元,后市不乐观。种植户别盲目跟风,有货者尽量快进快出,减少库存压力。
肉苁蓉风险最高,新疆种植面积大,淡统货从55元跌到45元,硬苁蓉饮片货22-23元、药厂货17-18元。多数商家预判可能“价低烂市”,种植户需警惕:若售价低于采收成本,就没必要采收;没种的暂时别碰。
第三类:恐慌抛货放大跌幅,短期有支撑
这类跌价多是“情绪驱动”,基本面没那么差,比如北龙胆草。

北龙胆草价从100元跌到80-85元,一是其他药材下跌让商家恐慌抛货,二是市场销量减少。但它生长周期3-4年,2024年扩种的苗短期难产新,无大量新货补充,等恐慌情绪平复,价格大概率稳住。商家别跟风抛,种植户不用砍苗。
三点建议
种植不跟风:选品种前查主产区种植面积和未来产新计划,算清生长周期(如巴戟天4年、龙胆草3年),避免种出来就遇过剩。
经营不赌囤货:当前市场人气低,除刚需外别大量囤货,尤其产新品种风险高。
盯紧成本线:吴茱萸靠采摘成本撑价,肉苁蓉需警惕“采收成本高于售价”,成本是判断价是否触底的关键。
药材行情看“产、供、需、成本”,看懂逻辑才不会乱决策,后续行情变化可持续关注供需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