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博会上,新技术、新设备看得人眼花缭乱。市场里,老药商的手机却被压价短信刷屏,仓库里的甘草堆成山,问的人没几个。
“去年猫爪草还能卖1100元,今年65元都没人要;前两年60元的防风,现在11元就能拿货。” 在亳州药材市场做了十几年生意的老药商,一边应付零星客人,一边忍不住吐槽。
一边是 2025 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的热闹,一边是药材市场的阵阵寒意。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亳州的现状,正是当下整个行业的缩影。
一、 亳州市场,辉煌与困境
亳州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早已成为行业风向标。数据显示,亳州已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制造、流通、服务全产业链体系,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突破2102亿元,中药材进出口额占全省90%。
但如今,这个“世界中医药之都”正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6月,亳州市场甘草走货缓慢,较往年相比减少三分之一,市场高含量货需求过多,大多是准备炙用,不达标的甘草一般食品用较多,价格较低。
亳州市场面临的困境是全国中药材市场的缩影。天地网综合200指数从2024年峰值3600点持续回落,2025年向下击破3000点位,中药材市场进入“熊市”周期。
二、这场熊市的根本原因在于严重的产能过剩。
根据中药材天地网对300多个常用中药材产能变化的监控,2024年常用中药材合计产能已经超过了500万吨,预计2025年,总体产能会接近600万吨,到达历史新高点。
在此背景下,众多药材品种价格出现“滑铁卢式”暴跌:猫爪草从2025年产新前的1100元直接跌到65元,跌幅超90%;河北秧播防风从60元跌到11元,跌幅近82%;知母从49元跌到9元,跌幅超80%;生地从50元跌到9.5元,跌幅也超80%。
这种价格暴跌不仅让药农损失惨重,也让许多药商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和市场风险。
三、药博会,难以逆转熊市
本届亳州药博会规模空前,首次设立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和亳州市体育馆三大展区,展览规模、参展企业数量及科技含量均创历届之最。
但对于改变熊市格局,药博会却力有未逮。它可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商业对接,但无法直接解决产能过剩这个根本问题。
四、优质优价,市场分化明显
在这场全面的熊市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虽然中药材整体产能明显过剩,但优质货源依然供不应求。以白术为例,产新后一年生行情下滑最为明显,其次是二年生。不同产地里,安国下跌最猛,亳州次之,浙江白术行情相对稳定。统货、投料货价格下滑明显,但品质最好的货价格非常坚挺,优质切片货价格还维持在200元高价。
五、破局不靠等:四个方向找生路
要跳出 “价格忽高忽低、品质参差不齐” 的怪圈,行业得主动发力,这四个方向很关键:
1. 守好 “源头”:保护道地药材种质
道地药材是根本。要建立专业的中药材种质库,先把各地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摸清楚、收集全,再好好保存起来,避免优质品种流失。
2. 升级 “工具”:推进机械化、智能化
中药材生产太依赖人工,效率低还容易出问题。要针对种植、采挖、加工等环节,研发实用的设备,比如适合山区的小型采挖机,用机器提效、保品质。
3. 扎紧 “笼子”:完善标准、强化监管
没有标准,品质就没保障。要用现代技术建一套 “全程可追溯” 体系,从种植到流通,每个环节都实时监控,让劣质药材没机会流入市场。
4. 拧成 “一股绳”:搞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现在很多种植户都是 “单打独斗”,产量和品质都不稳定。可以用 “公司 + 合作社 + 种植户” 的模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实现规模化生产。
注:单位若无特别注明,均为“元/公斤”,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