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的诱因有哪些?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硬化和狭窄,进而增加脑梗的风险。因此,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至关重要。
2、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吸烟、酗酒、熬夜等,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增加脑梗的风险。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酗酒则会引发血压波动,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熬夜则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
3、高血脂
血脂过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因此,保持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对预防脑梗具有重要意义。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此外,糖尿病还会影响血脂代谢,增加脑梗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血糖水平。
5、年龄和遗传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老化,弹性降低,容易发生脑梗。而遗传因素也会对脑梗的风险产生影响,如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脑梗的预防。
脑卒中:大脑不可逆损伤的魔咒 每年,全球有超过1300万人因脑卒中(俗称中风)导致大脑损伤,其中约75%的患者会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中国有250万人新发中风,200万人因中风死亡,占总死亡人口的22%。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中风的严峻形势,也促使医学界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传统观点认为,大脑神经细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患者只能通过康复训练部分恢复功能。但近年来,干细胞疗法的崛起正在打破这一认知,为脑卒中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治疗希望。 干细胞如何“重塑”受损大脑? 干细胞被誉为“万能细胞”,其核心优势在于多向分化潜能和旁分泌机制。在脑卒中治疗中,干细胞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细胞替代: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等,直接补充因缺血死亡的脑细胞; 神经修复: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物质,促进神经突触再生和血管重建; 免疫调节: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继发性脑损伤,为神经修复创造稳定环境。 国际权威期刊《Stroke》曾报道,一名65岁脑卒中患者在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偏瘫肢体的肌力从1级(完全不能动)恢复至4级(可抵抗部分阻力),语言能力显著改善。临床影像显示,患者大脑损伤区域出现新的神经连接。 脑梗有哪些后遗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脑梗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梗后,患者可能面临一系列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对其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深远影响。
1.偏瘫:脑梗后,患者一侧身体可能无法正常运动,这种偏瘫现象是脑梗后遗症中最为常见的。患者常常感到自己成了半个“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2.语言障碍:脑梗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语言能力,导致说话困难,甚至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语言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还可能引发心理抑郁等问题。
3.认知障碍:脑梗后,患者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也可能受到损害,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等症状。这种认知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其无法独立生活。
4.情绪障碍:脑梗后遗症患者还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定、易烦躁或抑郁等问题。这种情绪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家庭和社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5.感觉障碍:脑梗还可能导致患者一侧身体感觉减弱或消失,使得患者对触摸、疼痛等刺激变得不敏感。这种感觉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增加其受伤的风险。
(1)血栓形成: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导致血流减慢血栓形成。其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支,如豆纹动脉等处。 (2)栓子引起:大部分脑梗塞是由栓子所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的,另外自动脉粥样硬化碎斑块脱落、动脉炎性栓子及脂肪栓及气栓也可引起脑梗。 脑血栓和脑栓塞形成,虽然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但病理生理上均造成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改变,因此在处理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脑梗并非毫无预兆,身体在发病前可能会发出以下信号: 头晕和头痛:常常伴有眩晕感,患者可能会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 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手指或脚趾发麻,无法正常抓握物品或行走。 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或口角歪斜。 视力异常:突然出现短暂性视物模糊,甚至短暂失明,但通常会自行缓解。 频繁打哈欠:排除睡眠不足等因素后,频繁打哈欠可能是大脑缺氧的信号。 记忆力下降或认知障碍:短时间内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迷路在熟悉的地方。 脑梗塞症状主要取决于梗塞大小、部位。最明显的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1)早期症状: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生活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2)常见临床表现:根据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脑梗塞需及时治疗,所以选择方法极为关键。脑梗塞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手术以及康复训练,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三种方法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下面我们具体介绍: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减轻脑组织水肿和继发性损害效果较好,但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细胞再生的问题,并具有复发的可能性,疗效局限。 (2)手术治疗:开颅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时也不排除后遗症遗留的可能性。另外术后也无法使以受损伤的脑组织恢复功能。 (3)康复训练:纯粹的康复训练是不能治疗脑梗塞的,但是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进一步的康复,所以专家建议在治疗期间的康复训练是很重要的。 (1)治疗机理: 脑梗塞后,患者血栓部位的脑细胞大量死亡,人的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传统疗法难以奏效。 干细胞是一种能够再生的神奇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形成任何类型的组织和器官,以实现机体内部结构和自我康复能力。通过专用的细胞分离液、提取、纯化后的到临床治疗所需要的细胞;经过静点、注射或接入等方法将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利用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的功能来修复体内受损细胞,达到机体功能重建的目的。 移植的干细胞可以自我分辨并迁移到损伤的神经部位,通过细胞替代作用更换机体已经死亡或受损伤的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神经网络。移植的干细胞可以分化大量神经营养因子,激活这些神经细胞,从而改善机体的神经功能。 (2)治疗效果: 经采用这一技术完成干细胞移植后,病人的高肌张力状态缓解,肌力增强,步态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疗程的继续,病人语言能力也有恢复和改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干细胞的应用,为脑梗塞开辟了崭新的应对方式,是一种革命性进步。随着此项治疗技术的不断推广及应用,脑梗塞病人致残率、致死率将可能大大下降。 干细胞修复脑中风后遗症的案例 37岁脑卒中患者接受干细胞治疗 3个月后实现生活自理
艾米·塞登弗斯,一位年仅37岁的女性,因突发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在经历了一系列药物治疗和手术后,她的病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在参加了一项名为“Pisces Ⅲ”的干细胞临床试验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艾米平时就有偏头痛的症状,但从未想过这会是中风的前兆。一天,她从洗手间出来突然摔倒在地,无法动弹。幸运的是,她的未婚夫及时将她送往医院。在当地医院,她接受了分解脑部血块的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随后,她被转移到另一家医院进行血栓切除术,这是通过手术清除血块的方法。然而,三天后,她的脑部严重肿胀,失去了知觉,医生不得不进行减压颅骨切除术,切除了1/3的颅骨以缓解脑部肿胀。
经过一系列治疗,艾米被诊断为缺血性中风,并在医院待了10天后被转移到康复中心。在康复中心,她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康复之路。直到有一天,她参加了“Pisces Ⅲ”临床试验,这是一项干细胞应用于脑卒中治疗的试验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将干细胞直接注射到脑组织中,观察大脑是否能够再生出新组织并发挥功能。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培养了干细胞,并将其注射到艾米大脑的病灶一侧。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35-75岁四肢活动受限的中风幸存者。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艾米的症状明显改善。她能够独立行走,不会造成骨折,可以独立洗澡,甚至可以自己穿上衣了。对她来说,这是巨大的进步。医生也对艾米的治疗效果表示震惊,认为这是干细胞疗法带来的受益。
中国千细胞临床应用第一人
理论探索需要智慧,临床应用更需要勇气。正是看到干细胞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和革命性疗效,安沂华博士开创了干细胞治疗疑难重症的开拓性探索和应用,使一些传统医学方法所难以治疗的重大疾病患者获得了显著的疗效。截止目前,安沂华博士带领团队先后攻克并临床治疗脑出血、脑血栓、脑瘫、脊髓损伤、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以及老年痴呆、骨性关节炎等十几种疾病,并正在研发国内外迄今为止还没有的祛除血管内斑块、降低高血压等干细胞新技术。2004 年以来,已经临床治疗病例11038例,总体有效率 80%以上。其中:治疗脑瘫患者5283例,有效率84.5%;治疗脑外伤后遗症患者798例,有效率80.8%;治疗脊髓损伤后遗症患者 2134 例,有效率80%;治疗膝骨关节炎185 例,有效率 82%。接治病人的年龄范围,从刚出生23 天的婴儿到103 岁的老人。有的患者(如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连续17年每年接受干细胞治疗,治疗多达20个疗程,无一严重不良反应。安沂华博士团队无论是治疗患者的数量还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在全球范围内都无人可及。中央电视台 12 次专题报道安沂华博士干细胞临床治疗典型病例,2019年人民日报网络版“见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活动,安沂华博士作为两位医学代表之一入选全国最有创新精神的典型,并做了“创新医疗技术革命-探秘干细胞的潜力与未来”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