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27日,对于市老科协的几位航天育种专家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20克普通丹参种子搭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试验卫星成功升入太空。“这一社会需求促使我们坚定了利用航天育种技术选育丹参良种的信念。
4日,由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烟台市科技局主持、国内知名专家参与的航天丹参育种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项目鉴定会在烟台市举行,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系统观察和培育,航天丹参亩产比普通丹参增产一倍多,达到了亩产新鲜丹参根3500kg。
“该项目产业化前景非常好。”烟台市科技局副局长孟庆国说,项目利用卫星搭载航天育种新技术,培育出丹参新品系,提出了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利用丹参叶研制出航天丹参叶茶,填补了国内空白。
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航天丹参育种和新的栽培方法的成功,不仅提高了丹参产量和药用价值,满足制药业及临床应用的需求,同时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创出一条新路,丹参种植业必将成为农业领域一条新产业链。
2004年9月27日,对于市老科协的几位航天育种专家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20克普通丹参种子搭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试验卫星成功升入太空。
“我们一直在探索,要为烟台农业创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市老科协农业工程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孙莅瑶告诉记者,2004年,我国第18、19、20号返回式卫星先后搭载了粮、油、果、菜、花、药等6大系列25个不同品种种子升入太空。种子返回后,他们积极进行田间试验、淘劣、存优的培育工作,筛选出丹参、大豆、花生和小麦等一批有希望的新品系、新材料。
为什么选择丹参?孙莅瑶道出了其中缘由,丹参是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市场需求量最多的中草药之一,全国每年社会需求量都在15000吨左右。国内目前仅有四川省中江地区、陕西省商洛地区、山西省太行山区和山东省沂蒙山区等几个丹参GAP示范基地,共约2万余亩,总产5000吨左右,加上个体药农零星种植和采挖的野生丹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之目前丹参生产由于品种老化,栽培技术落后,不仅药材产量低,质量也低而不稳,急需新品种、新技术的支撑。
“这一社会需求促使我们坚定了利用航天育种技术选育丹参良种的信念。”孙莅瑶说,种子返回后,先后在莱州、威海等地进行了多年的田间种植试验,通过系统观察、测产验收和化验分析,航天丹参折亩产新鲜丹参根3500kg,增产一倍。目前,莱山、莱阳、龙口、莱州等地栽植面积达1500余亩,并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对航天丹参品种选育的同时,课题组利用航天丹参基地的丹参嫩叶,开发了茶叶新品种,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该产品相关指标达到了标准要求,丹参叶茶的开发增加了烟台市茶叶生产的一个新品种。
近几日,烟台天星航天育种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云增电话热的发烫。“不少制药企业和计划开发丹参系列产品的企业,纷纷上门或来函,要求合作。”徐云增说,他们想建立一个集种植生产、收购储藏、加工提纯一条龙的规模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