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华药都” 之称的亳州市,如今有闻名遐迩的“三个百”:中药材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交易额近200亿元,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口达100万人之众。一年一度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大会暨国际中医药博览会,不仅是海内外中医药界的一大盛事,也成为亳州的一张城市名片。然而,业内人士亳州谋划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透露,如果将中药上升至产业,亳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凡到亳州的人,一定会到中药材大市场去看看。在亳州,一半以上的人口与药业密切相关。在全国,有药商的地方就有亳州人,无论是从交易量看,还是从规模看,亳州都是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称为药都并不过分。”从事药材生意30多年的沈敬连对记者感叹,从起初“药贩子”到组建亳州市医药供销有限公司,他有许多话要说。
8日,记者走进亳州,药香沁人心脾。这药香也吸引了来自海内外众多知名药企,当日为期3天的2011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27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拉开了帷幕,万通药业、修正药业、云南白药、紫鑫药业等知名企业,以及国家医保商会和新西兰鹿业局等境内外企业机构蜂拥而至,纷纷抢滩药业市场,抓住盛会带给他们的机遇。
药博会组委会徐经理告诉记者:“今年,大会组委会在经贸板块特设了2011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展、2011年国际(亳州)药材药品交易洽谈会暨签约仪式和2011年中国(亳州)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等4项活动。预计本次中医药展上成交金额达16亿元,在投资环境说明会上项目签约资金达60—80亿元。”
“但是药业经济快速发展了,亳州的药品制造业却长期不温不火。”亳州市药业发展局养生办刘主任告诉记者。
4月16日,国家商务部在成都正式启动发布了“中国•成都中药材指数”,以监测中药材的市场价格运行情况,这是全国首个中药材指数。
“亳州无论是规模还是交易量都比成都大,为什么这一指数不在亳州发布?”刘主任指出,除信息化系统达不到要求之外,亳州药业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药企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产业层次不高,产品档次较低,低水平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知名品牌少,还未形成名牌优势和品牌效应;四是药企管理水平落后,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弱;五是企业联合协作意识不强,未形成有效的担保和互保机制,引资、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亳州目前中药材产业技术需要有创新,要联合中药生产、加工企业共同发展,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作为本土企业,我们有责任振兴亳州的制造业。今年4月份,我们发起了中药材产业技术创业联盟。争取三到五年,成为国家级创业联盟。”香港方氏集团安徽方敏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敏表示。
面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弱势,近年来,亳州市“以药招商”,着力营造有利于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投资、创新与创业环境。
为了加快药业发展,亳州市委市政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倾力打造中药制造业。编制《安徽(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安徽省重点产业和亳州市支柱产业之一,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同时,对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或省级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贷款,给予适当的贴息扶持,对企业专利申请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企业研发或购买1个二类、三类中成药新品种并批量生产的,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
亳州市还建设国家级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全面提升药材药品质量;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入驻的中药研发企业,1年内免交租金,优先推荐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
“筑巢引来金凤凰”。如今,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广州白云山、康美药业、和记黄埔、江中制药、捷众制药、蜀中制药等全国知名的大型中药企业纷纷落户亳州。亳州市与霸王集团、广药集团、天津医药、三精制药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