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讲究道地药材。一般认为,道地药材疗效最好。因此,它在中医药中使用量最大、经济价值也最高。但是,有些老中医反映,在开方子的时候剂量拿不准,以往50g能够起效的,现在有时要加到100g。使用的也是道地药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品种退化
道地药材是指在某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如黄芪在内蒙古、当归在甘肃、黄连和附子在四川、蛤蚧在广西、党参在山西、地黄和怀牛膝在河南、薄荷在江苏、牡丹皮在安徽、人参在吉林、三七在云南、枸杞子在宁夏等。与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相比,道地药材品质更好、疗效更佳。
一些中药材的种内差异有时甚至超过种间差异。如地黄中的梓醇含量,河南武陟产的含量为0.81%,浙江仙琚产的为0.001%,这种活性成分的差异将严重影响成药的质量。
不过,近年来,道地药材品种退化严重引起专家注意。
“道地药材退化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已经有几十年了,不过近年来更为严重。”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原副局长任德权说。
据了解,目前的中药材种植多是“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在中药材田间管理过程中,不少药农盲目照搬一般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一些药农为追求高产,经常大剂量施用无机肥或植物生长剂,促使其生长速度加快,扰乱了自有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使品种退化,药性降低。同时,药农一般对优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不够重视,种源混杂、串种等加剧了道地药材品种退化。
同时,由于药农大量喷洒农药,使用无机肥等,导致目前道地药材普遍存在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很多实际使用的农药没有进入国家检测范围。”步长集团总裁赵超说。 同时,由于中药材市场混乱,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的现象很多。
据全国政协委员温建民评估,市场流通中约有440种常用中药材,8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物种混淆、以假乱真、药材加工不规范、贮藏不当及存放时间过长。
GAP推广难 目前,在道地产区用GAP标准规范中药材的栽培种植,已经得到专家的广泛认可。
从2000年开始,我国推行中药材GAP标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认证数量非常有限。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9月26日,我国共有65家企业55个中药材品种100个基地通过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GAP认证,规范化基地规模已近100万亩。
但相对于全国总种植面积2100万亩来说,这个数量仍然只是一个零头。“这些GAP基地多为大药厂兴建,小的几百亩,大的上万亩,主要用于保证其拳头产品的药材质量。GAP是自愿申请而非强制施行,目前只认证了50多个品种,而中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品种约有360种。”赵超说。一些中药生产企业则表示,建GAP基地存在实际困难,GAP投入成本也比较大,药农的利益敏感度使得规范管理难。
另外,药材的道地性不仅体现在种植要求上,更体现在特殊的炮制技艺上。中药材炮制,尤其是道地药材的炮制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但现在医学院校对中药材炮制的教育并不重视。炮制费时费力,花费不少成本,往往被很多生产企业忽视。
赵超建议,应根据当前的实际,制定道地药材从种植到炮制的严格标准。在大力引导、扶持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中成药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和与中药材价格的联动机制,使中成药价格能及时体现药材价格变动对中成药成本的影响,保障生产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应建立各方参与、共同受益的联合机制。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都参与中药原料的标准制定,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不至于脱离生产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