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吐酸”范畴,特点为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多因饮食、情志或寒热失调导致脾胃气机壅滞。
辨证分四型:偏虚者多见脾胃虚弱,宜黄芪建中汤等补益;偏实者因气滞、食积或血瘀,治宜疏肝和胃或活血化瘀;偏寒者脘痛喜温,用良附丸、理中汤等温中散寒;偏热或寒热错杂者,常见灼痛嘈杂,宜半夏泻心汤类寒热并用。
治疗需兼顾通降胃气,并结合溃疡部位(胃溃疡多“食后痛”,十二指肠溃疡多“饥时痛”)灵活用药。

24.清胃温脾方
方药:黄芩10g,川黄连7.5g,大黄5g,公丁香7.5g,半夏15g,吴茱萸7.5g,干姜7.5g,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胃温脾。

25.砂半理中汤
方药: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壳(炒枳实亦可)、砂仁(药量见加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理气温中,和胃降逆。
加减:若肝胃痛而见胁下痛、气上逆、泛恶、欲吐不吐,可用制香附12g,余4味均用10g;心胃痛而痛及胸中,可用高良姜12g,余4味均用10g;肺胃痛而见肩背拘急、痰多、动气少,可用清半夏12g,余4味均用10g;脾胃痛而见胀满,可用炒枳壳(或炒枳实)12g,余4味均用10g;肾胃痛而见腰酸、小腹胀、行则佝偻,可用砂仁12g,余4味均用10g。若上下不通、中部痞满堵塞,这是兼有三焦症状,可加川连2~3g、肉桂2g。

26.补中生肌汤
方药:黄芪15~20g,党参12~15g,炙甘草12~18g,赤芍9~15g,白及9g,制乳香5g,当归6~9g,茯苓15g,海螵蛸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中助运,消淤生肌。

27.黄芪八珍汤
方药:党参15g,焦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5g,当归15g,熟地黄15g,白芍30g,黄芪10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气养血,托疮生肌。

28.理脾愈疡汤
方药: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6g,白芍12g,砂仁8g,厚朴10g,甘松10g,刘寄奴15g,乌贼骨10g,延胡索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3枚。
用法:水煎2遍,分早晚2次温服,以饭后2h左右服用为宜,每日1剂。
功效: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29.脘腹蠲痛汤
方药:延胡索9g,白芍9g,川楝子9g,生甘草9g,海螵蛸9g,制香附9g,蒲公英15g,沉香曲12g,乌药6g。
用法:水煎服或研末为散开水吞服。
功效:养阴护胃,理气止痛。

30.归脾汤
方药:党参15g,白术30g,黄芪30g,当归3g,茯神30g,远志3g,广木香1g,酸枣仁30g,龙眼肉30g,炙甘草8g,生姜6g,大枣9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加减:若兼肝郁者,加柴胡、白芍;痛甚者,合丹参饮;吞酸者,加乌贼骨、贝母;便血者,加自制“止血散”(乌贼骨、白及、三七);便血过多者,酌加红参(另炖);夹寒者,加炮姜;夹热者,加牡丹皮、白芍;夹湿者,加藿梗、佩兰;痞痛、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腹满者,加厚朴、半夏。

31.安胃散
方药:肉桂3g,砂仁2g,良姜3g,党参4g,法半夏3g,煅牡蛎8g,三七3g,郁金4g,白芍6g,黄连2g,甘草2g,大黄3g(本方为1d量)。
用法:按上方药物比例,将药晒干(或60℃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即得。每餐前0.5h,用温开水或饭汤冲服10~15g,病情稳定后,药量可以减半。
功效:疏肝和胃,益气健脾,解毒泄热,活血止痛。

32.健中调胃汤
方药:党参15g,白术10g,姜半夏6g,陈皮6g,降香10g,公丁香6g,海螵蛸15g,炙甘草6g。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min,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min,二煎沸后文火煮20min。煎好后两煎混匀,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温服。每日服1剂。视病情连续服3剂或6剂停药1d。
功效: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敛疡制酸。

33.金桂止痛汤
方药:党参18g,桂枝10g,川楝子15g,延胡索10g,白芍15g,焦三仙各9g,炙甘草6g。
用法:上药7味,加水400ml,文火煎煮40min,共取汁200ml,早晚2次分服。
功效:益气健脾,平肝止痛。

34.养血凉血化淤方
方药:当归9g,生地黄12g,白芍、赤芍各9g,甘草4.5g,阿胶12g(烊化),侧柏炭12g,桃仁9g,丹参12g,川楝子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养血凉血,佐以通淤。
附方:
胃症散
方药:鸡蛋壳5000g,川芎150g,大黄150g,肉桂150g。
制法:先取鸡蛋壳洗净晒干,再与三味共研细末,筛去粗渣,再研细末,将二次细末混合均匀,即成。
用法:每次3g,每天3次,饭后用开水冲服。
作用:行气活血,化淤镇痛。
主治:胃痛。由于气滞血淤,胃脘疼痛,吞酸嗳气乏味纳少,或腹痛下痢等症。对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的能使之愈合。

35.升降脾胃汤
方药:党参10~15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0g,法半夏10g,厚朴10g,枳壳10g,白蔻仁6g,干姜3~6g,黄连3~6g。
用法:每日1剂,煎煮2次,分3次于进食前后1h左右温服。
功效:升降脾胃,理气化湿。

36.疏肝和胃汤
方药:当归12g,炒白芍药12g,乌贼骨15g,生薏苡仁24g,五灵脂12g,佛手15g,白檀香9g(后下),川楝子12g,炙甘草9g。
用法:水煎,每日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和胃,化淤止痛。

37.愈疡散
方药:炒党参、海螵蛸、煅牡蛎、煅瓦楞、白蒺藜各60g,炙甘草35g,参三七、延胡索各30g,台乌药、姜半夏、广木香、制川朴各15g,青皮、陈皮、茯苓、公丁香各12g,京三棱、莪术、红花各10g。
用法:煅牡蛎、煅瓦楞、海螵蛸3味研末水飞极细末,参三七研末、过120目筛,其余各药共为细末。上4味药末混匀即成。每次4g,每日4次,于空腹开水送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酸辣等刺激物。
功效:理气健脾,制酸止痛。

38.胃平逆轻剂
方药:蒲公英60g,苏叶、竹茹、陈皮各9g,甘草、黄连各12g,生姜汁5滴。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加蜜冲服。
功效:和胃平逆。

39.加味黄芪建中汤
方药:黄芪15g,桂枝6g,白芍15g,甘草3g,大枣15g,丹参30g,檀香3g,砂仁3g(后下),川椒6g,煅瓦楞15g,川黄连3g,吴茱萸2g,蒲公英15g,人工牛黄粉1g(分3次吞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温中补虚,理气活血,兼清化湿热。

40.制酸止痛方
方药:当归50g,杭白芍50g,乳香30g,没药30g,茯苓30g,三七粉25g,白及20g,赤石脂30g,川贝母30g,海螵蛸30g,诃子10g,蒲黄炭20g,五灵脂30g。
用法:以上诸药除三七粉另包外,均焙制,碾成细末,再与三七粉混合拌匀装入小号胶囊,每日服后1h服用,每次6~10丸。
功效:制酸止痛,调理消化功能。

41.沙参麦门冬汤加味
方药:北沙参15g,麦门冬12g,玉竹9g,天花粉9g,生白扁豆9g,甘草4.5g,厚朴4.5g,枳实4.5g,大黄6g,冬桑叶9g,乳香6g,没药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再服。
功效:养阴生津,止痛。

42.仿遇仙丹方
方药:牵牛子6g,槟榔、莪术、大黄各9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攻下寒淤湿积。

43.瓦甘散
方药:瓦楞子75%,甘草35%,共制粉剂。
用法:每次服10g,每日3次,饭前开水冲服。
功效:和胃燥湿,散结止痛。

44.青石糖
方药:青石500g(碾成细面,过120目细筛),延胡索500g(轧细,过100目筛),红糖500g。
注:青石,指做台阶、石碑、铺马路用的青色石子,能烧成石灰,主含钙、镁等。
用法:先将红糖放入锅内,加水10ml,文火溶化,再加青石粉、延胡索粉,搅拌均匀,如饴糖状,倒在木板上(上下撒青石粉,以免粘连),用擀面杖轧成0.5~0.9cm厚薄片),趁热用刀切成小方块(3cm²),待凉即成。每日3次,每次2~3块,于饭前1h含服。
功效:湿中补虚,缓急止痛。

45.益胃汤
方药:木香6g,陈皮9g,乌药6g,白芍15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和中健脾,理气缓急止痛。

46.加味天壳片
方药:天仙子30mg,鸡蛋壳粉0.6g,白及0.5g,铁棒锤60mg,甘草流浸膏1.5ml。
用法:成人1次2~3片,每日3次,6周为一个疗程。
功效:活血散淤,敛疮生肌。

47.亢士亮 自拟溃疡散
方药:乌贼骨160g,浙贝母50g,鸡内金60g,煅瓦楞180g,炒苍术120g,制乳香30g,制没药30g,紫蔻30g,煅牡蛎120g。胃舒平120片,伴有经常腹泻者可加氢氧化铝120片代替。另有市售成药锡类散。
用法:上药除锡类散外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成人每次15~20g,小儿酌减,日服2~3次,饭前或发作时服,温开水送服,20d为一个疗程。禁甜、硬食物及烟酒。
锡类散:每次服0.5~1.6g,每日1次,于临睡前服用。20d为一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功效:理气活血,制酸生肌。

48.溃疡汤
方药:仙鹤草60g,白芍10g,七叶莲30g,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连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合并出血者加乌及散(即等量乌贼骨和白及粉)3~5g,冲服。
功效:清热活血,缓急止痛,柔肝安脾。

49.药物肚兜
方药:附子、干姜、细辛、麻黄、乌药、香附各30g,虎杖120g,樟脑40g,颠茄片10g。
用法:以上各药共研细末,以棉布制成肚兜,每只肚兜置上述药末50g。将肚兜敷于胃脘部位,直接与皮肤接触,敷用30d进行疗效分析。
功效:温经散寒,理气活血,消淤止痛。

50.溃疡散Ⅱ号
方药:青黛2g,珍珠粉、黄连各1g,海螵蛸15g,朱砂3g,冰片2g,硼砂6g。
用法:先将海螵蛸用清水反复浸漂,以至无臭味,取出晒干、磨粉,再加入硼砂、冰片、黄连研极细,与青黛、珍珠粉和匀,过100目筛后即成。服用方法是19时30分先服阿托品0.6mg,0.5h后将散药5g拌入氢氧化铝凝胶20ml内吞服,服后至次日早餐前禁食其他食物,服3~4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若溃疡未愈合再进行另一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燥化湿腐,生肌止痛,养心安神。

51.加减旋覆代赭汤合下淤血汤
方药:旋覆花(包)、刺猬皮各9g,代赭石24g,生大黄、移山参各6g,土元3g,黄芪15g,煅瓦楞(打碎)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降逆止呕,活血化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