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系毛囊部的化脓性炎症。属祖国医学的“发际疮”范畴。又因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生于项后发际部位者称“发际疮”,生于下颌部者称“羊须疮”、“须疮”、“燕窝疮”;发于眉向者称“屑恋疮”;发于臀部者称“坐板疮”等。成人好发于头皮、颈项、背部、臀部及小腿多毛或易摩擦部位。小儿则好发于头皮部。
病因:多因内郁湿热火毒,外受风邪相搏而成;或兼暑热之毒,排泄不畅,使热不得外泄,阻于肌肤而发。
症状:在好发部位(尤以发际、胡须处居多),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炎症性丘疹,中心贯穿毛发,顶端形成小脓点(如一粟米大小疮粒),数目可多可少。继而干燥结痂,约至1周脱而愈,一般不留疤痕。自觉轻度疼痛或瘙痒。此愈彼起,绵反复
方剂仅供参考学习,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1.三醋膏
【组成】①大黄25克,黄柏25克,姜黄25克,白芷25克,天南星10克,陈皮10克,苍术10克,环朴10克,甘草10克,花粉5克。②黄连、黄柏、黄芩各等分。③食醋煮沸去水而成醋膏,约500克食醋熬成90克醋膏。
【制法】药膏。①②方各共研细末,和匀,按411的比例,加入适量醋膏,调匀成糊状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将患处洗净,擦干,用消毒棉签将本方点在患处,望上无菌敷料,胶布固定。
【功能】清热除湿、散瘀消肿、止痒止痛。
【主治】多发性毛囊炎。
【附记】引自胡厢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刘爱兰方。用本方治疗多发性毛囊炎、疖肿及外伤感染等202例,均获满意疗效。绝大多数病例单用外敷本方即治愈,少数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根据病情配合内服清热凉血解毒中药而获痊愈。
2.五冰膏
【组成】五倍子末8克,冰片1.5克,鸡蛋黄2枚。
【制法】药膏。先将鸡蛋煮熟,取出蛋黄,捣碎放在铁勺内,先用温火炒至蛋黄变焦,然后用武火炒至出油,去渣取油,再把五倍子末、冰片研匀调入蛋黄油内,拌匀,成粥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将患部洗净,外涂配好的蛋黄油膏,每日涂1~2次。
【功能】杀菌消炎、收敛止痒。
【主治】多发性毛囊炎。
【附记】引自胡腺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王维华方。应用3例典型多发性毛囊炎,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改用本方后明显好转至症愈。五倍子宜取整个的再轧成求疗效更好。鸡蛋黄出油有多有少,配药时可酌情加五倍子和冰片,防止太稠或太稀。患处毛发过长者可剃去再徐药。本方对中耳炎、口腔炎疗效亦佳。
3.侧柏膏
【组成】侧柏叶30克,白矾10克,鸡蛋清2枚。
【制法】药膏。将侧柏叶洗净,加入白矾(研末),共捣烂,再加入鸡蛋清调匀成软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先将患处局部用温开水洗净后,再取此膏徐敷患处,用塑料纸或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功能】清热凉血、消肿放疮。
【主治】毛囊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用药2~4次后,即获痊愈。
4.五连膏
【组成】五倍子末100克,川黄连粉100克,冰片10克,蜂蜜300克。
【制法】药膏。将上药混合均匀,调和成软育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先将患处洗净(若患处头发过长者可削去)后,再取此膏涂擦患处,每日涂1到2次,直至治愈为止。
【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敛疮。
【主治】毛囊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周即。
5.三白膏
【组咸】白及、白蔹、白枯矾各等分。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用植物油调匀成糊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溶液洗净患部,洗去脓液,清洁创面,再取药膏徐敷患处,每日涂1~2次。
【功能】清热解毒、敛疮生肌。
【主治】毛囊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用药2~3天即可痉食。
6.白丹膏
【组成】白矾60克,铜绿15克,黄丹15克,松香15克,猪鬃30克(烧灰存性)。
【制法】药膏。先将白矾、松香放入铁锅内或铁勺内加热熔化,再入猪鬃灰、黄丹、铜绿撒入铁勺内搅均匀,待凉后,共研极细末,用香油调匀成糊状,它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清洗患处,再取此药膏,涂擦患处,每日涂2次。
【功能】清肿止痛、拔毒生肌。
【主治】毛囊炎。
【附记】引自程卧棠《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治疗52例,疼愈34例,好转11例,无效2例。笔者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7.硫雄娱蚣膏
【组成】硫黄20克,雄黄20克,碳酸4克,娱蚣1条,75%酒精100毫升。
【制法】药膏。先将硫黄、雄黄、蜈蚣共研细末,再与碳酸、酒精调匀成糊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药骨适量,涂擦患处,每日涂1~2次。
【功能】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主治】毛囊炎(发际疮)。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5~20天均可获显效或痊愈。
8.独角莲膏
【组成】①独角莲、皂角刺、白芷、防己、银花、连翘、生南星、刺猬皮、山甲片、当归、海桐皮、苏木、海带、大麻仁、豨莶草各45克,干蟾3个。②乳香35克,没药35克,血竭45克。
【制法】膏药,用麻油6000毫升入大铁锅内,加入①部分各药,熬枯去渣,再用强火熬至滴水成珠,离火,投入樟丹(冬天约2500克,夏天约3000克),用铁棒急调,油渐变成黑色,最后油膏将冷凝时,加入②药末,调和成膏,用厚纸摊成大、中、小三号,厚薄不同的膏药。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随症取用,温热化开,贴敷患处。
【功能】提脓拔毒、消肿软坚。
【主治】疖肿,毛囊炎(用小号膏药)搬痕蛇痞,神经性皮炎(用大号膏药)。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经验方(市售成药)。屡用效佳。
9.发际散
【组成】五倍子末310克,雄黄末30克,枯矾末30克。
【制法】散剂。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毛囊炎用香油或醋调敷疮上,脓疱疮,或湿疹感染时,与湿疹粉等量混合,香油调搽患处。
【功能】灭菌止痒、收湿化毒。
【主治】毛囊炎,脓疱疮,湿疹感染时。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
10.四黄散
【组成】大黄末15克,黄柏末15克,雄黄末15克,硫黄末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散适量,用麻油调匀,涂擦患处。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发际疮(毛囊炎),疖肿,脓疱疮。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
11.败酱草膏
【组成】鲜败酱草5000克(洗净)。
【制法】膏滋。将上药入锅内加冲水40公斤,加热煎煮3小时后过滤,如此3次,合并滤液,再加热浓缩为清膏约1500克,加蜂蜜等量搅匀收膏。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解毒清热、除湿消肿。
【主治】毛囊炎、疖等化胀性皮肤病。
【附记】引自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
12.雄黄解毒散
【组成】雄黄30克,寒水石30克,生白砜12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可单独撒布患处,或与他药混匀用植物油调涂患处,亦可加入酒剂中或其他软膏中,外用,一般5%至20%。
【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顽湿瑞),多发性毛囊炎(发际疮),脂溢性皮炎(湿毒疡),及蚊虫咬伤。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效佳。凡疖、痈破后新鲜创面者勿用。
13.矾黄丹
【组成】生明矾100克,生大黄150克,黄丹30克,铜绿30克,松香30克,猪聚60克,生甘草50克,芝麻油600毫升。
【制法】药膏。上药各研极细末,和匀,加入芝麻油内搅拌均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将局部按常规消毒,待干后,徐揉以上药膏,每日涂1~2次,直至治愈为止。
【功能】凉血解毒、收湿敛疮。
【主治】毛囊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治疗100例,治愈97例,显效3例。一般用药3~5天即可痊愈。
14.藤黄膏
【组成】藤黄30克,夏枯草40克,苦参20克,五倍子20克,川黄连20克,雄黄10克,枯白矾10克,冰片5克,凡士林300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加入凡士林(热溶)内撞匀收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擦患处,日涂2次。
【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敛疮。
【主治】多发性毛囊炎,黄水疮及疖肿等。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爵棠方。多年应用,疗效满意。
15.清心口服液
【组成】银花15克,川黄连9克,黄芩9克,野菊花9克,山栀9克,连翘9克,赤芍药9克,黄柏9克,紫地丁15克,茯苓9克,绿豆衣9克,生甘草6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滋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3次。5日为1疗程。
【功能】清心泻火、解毒利显。
【主治】毛囊炎。
【加减】若心光红,面部升火,口渴、乏力、失眠等阴虚内热者,加天花粉9克,鲜生地15克,玄参9克,皮损硬结明显者,加大黄6克(研冲)或青宁丸9克(包煎):痛痒甚者,加苦参6克,白鲜皮9克,萆薢15克;热重者,加龙胆草15克,丹皮9克,蒲公英15克。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大》。秦万章方,治疗50例,痊愈26例,好转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
16.绿干埂膏
【组成】土木鳖子5个(去壳),嫩松香125克,铜绿3克(研细),乳香6克,没药6克,蓖麻子21克(去壳),巴豆仁15克,杏仁3克。
【制法】药膏。上药入石臼内,捣千下成稠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隔水炖热,竹竿挑药,在油纸上掉成膏药,贴敷患处。三日一换,直至治愈。
【功能】拔毒提脓。
【主治】鳝烘头(穿掘性毛囊炎)
【附记】引自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屡用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