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交易的低迷和普遍回落,已经影响了很多人的经营情绪。在当前,我接触到的药界朋友多认为这种状态还是刚刚开始,最可怕的是对未来预期的“评估”表现悲观和迷茫。
无法兑现的行情,不是好行情。超过了其价值的滞销品种,必须面临回落,再好的人气和资本支撑,也是一时的。如果价格高、卖不动、预期生产增加确定,那就更要努力跑掉。
难免再提上轮行情领头羊三七,当前的人气支撑还比较好,但是文山交易市场上,持续低迷的交易是个不好的信号。而造成本轮大涨行情的大户和一些散户们,浮盈的背后是:那些增值的三七卖出了吗?他们的信心会继续增强还是在未来会受到影响?还会有怀着投资的心情继续买入的人或者资本吗?太子参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党参如果没有了天气,还能有人气吗?辽五味还好,天时地利都在,持货者也很“人和”,团结就是效益。在上期冻灾行情之后,本期转稳。
就当前而言,监测的100个家种品种中,竟难以找到几个上行的品种,那怕是不受质疑的趋势也行。巴戟天是一个吗?虽然近期有所回调,但传说中的强庄的确有很大号召力,这几天似乎又有点起热。毛知母未来两年生产仍少,也难逃短期总体低迷现状,毛知母不存在人气了,只能依靠库存的消化来验证未来至少三年的时间内会不会缺货。
和家种品种的周期性特点不同,野生品种基本上都是成长性品种,除非大量的家种驯养成功,否则它就会一直涨。
当前,和家种品种不同的是,野生品种大多数是稳中趋升的态势。经过反复调研和思考,也多次谈论:在未来三五年,甚至十年以上,一些野生品种将迎来千年大机遇。飞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日渐消失的村庄,不单单是资源量的减少,关键的是一些品种将“无人去采”。但关键是有多少具备耐力的人去寂寞的等待?尽管都知道野生品种是在无风险状态下的等待,但这种耐力很需要培养。在投机盛行的中药材行业,或者说国人都是这种心态,拿出“耐心资金”去做说不清何时能涨的野生药材,谁愿意做?
当然,我再次提到的野生药材必须具备一些条件:
一、不能家种——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十年,家种都不能成功,或者都不能冲击市场。
二、生产能力下降——那些依靠妇女老人生产采挖的品种不在少数,能说普通话的人就很少去采药。每年递减的生产人员老龄化十分严重。将来怎么可能让在城市里打工的年轻人回来采药?“采药人”群体的极度萎缩在当前是明摆着的不被重视的问题。
三、资源减少——那些再生能力弱,挖一块少一块的品种,采药人能触及的地方已经明显采不到了,将来呢?
四、不可或缺——那些中医药中常用的品种,有特效而不可替代的品种,那些有著名方剂和成药需求的品种。
五、容易存放——不会因为长期存放而影响品质。
“没人采、不能种、采不着、离不开”的野生品种,必将是未来涨上天的药材。近期石菖蒲、天葵子等野生品种明显的上涨,也仅仅是开始。粉防己、红景天、川贝母、桑螵蛸、蜂房、九香虫、茜草、全蝎等品种都属于此类。提前经营、提前重视,难道不是搭上前进的高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