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罗华昌
引言
张仲景作为中医史上的杰出医家,其所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书中的经方历经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疗效卓著。这些经方配伍精妙,药简效宏,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深入探究经方的应用,不仅能挖掘中医经典的价值,更可为现代临床诊疗提供宝贵的思路与方法。以下将详细阐述十首张仲景经典经方的用药心得。
一、小青龙汤
- 经典溯源与基础理论:源自《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原方由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组成。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又能制麻、桂、姜、辛之峻烈;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五味子收敛肺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主治外寒内饮证。
- 现代剂量运用与把握:现代常用剂量为麻黄 6 - 10 克,芍药 10 克,细辛 3 - 5 克,干姜 6 - 10 克,甘草 6 克,桂枝 6 - 10 克,五味子 6 克,半夏 10 克。细辛有小毒,使用时剂量不宜过大,且本方辛散温燥,阴虚内热及干咳无痰者忌用。
- 应用心得:临床上,小青龙汤对于寒饮内伏于肺,复感外寒诱发的各类呼吸系统疾病效果显著,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表现为咳嗽气喘、痰液清稀量多、恶寒发热等症状者。此外,对于一些寒饮所致的过敏性鼻炎,出现流清涕、鼻塞等症状,也可应用本方。
- 药物加减:若兼热象,出现烦躁、口渴等症状,可加石膏以清热除烦;若喘甚,可加杏仁、苏子、葶苈子等增强平喘之力;若痰盛,可加白芥子、莱菔子等化痰。
- 病案举例:患者张某,男,50 岁,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因天气骤冷,病情发作,咳嗽气喘,咯痰清稀量多,伴有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予小青龙汤原方,三剂后,恶寒发热减轻,咳嗽气喘缓解,痰液减少。继续服用三剂,诸症基本消失。
二、葛根汤
- 经典溯源与基础理论:出自《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原方由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组成。葛根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为君药;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助葛根解表之力;芍药与甘草配伍,缓急止痛,且能制麻、桂之峻烈;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主治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之证。
- 现代剂量运用与把握:现代常用剂量为葛根 15 - 20 克,麻黄 6 - 10 克,桂枝 6 - 10 克,生姜 10 克,甘草 6 克,芍药 10 克,大枣 10 克。对于体质较弱者,麻黄用量宜小,以防发汗太过损伤正气。
- 应用心得:临床常用于治疗风寒表实证,兼见项背强痛的病症。如风寒感冒、颈椎病初期因感受风寒而致项背拘紧疼痛、恶寒无汗等。此外,对于一些风寒湿痹证,若出现项背疼痛、肢体拘挛等症状,也可应用葛根汤加减治疗。
- 药物加减:若湿邪较重,可加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若兼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等止咳化痰;若兼气滞血瘀,可加川芎、红花、木瓜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病案举例:患者李某,女,38 岁,因外出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背强痛,俯仰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予葛根汤加羌活、独活各 10 克,三剂后,汗出热退,项背强痛明显减轻,头痛消失。
三、大青龙汤
- 经典溯源与基础理论:源自《伤寒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原方由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组成。麻黄、桂枝、生姜发汗解表,散寒除痹;石膏清解郁热,除烦止渴;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宣降相因;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脾胃。全方共奏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之功,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 现代剂量运用与把握:现代常用剂量为麻黄 10 - 15 克,桂枝 6 - 10 克,甘草 6 克,杏仁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10 克,石膏 20 - 30 克(先煎)。麻黄用量较大,且有石膏清里热,使用时需辨清表里寒热之轻重,体质虚弱及汗多者忌用。
- 应用心得:临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的感冒、流感等疾病,表现为高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烦躁等症状。此外,对于一些皮肤病,如荨麻疹,若由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兼夹内热所致,也可应用大青龙汤治疗。
- 药物加减:若内热较重,可增加石膏用量,或加知母、黄芩等清热泻火;若兼咳嗽剧烈,可加桑白皮、紫菀、款冬花等止咳平喘;若兼鼻塞流涕,可加苍耳子、辛夷花等通窍散寒。
-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男,28 岁,高热 39.5℃,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烦躁不安,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浮紧。予大青龙汤,一剂后,微微汗出,体温降至 38℃,烦躁减轻;二剂后,汗出较多,体温恢复正常,诸症缓解。嘱其多饮温水,注意休息,未再反复。
四、白头翁汤
- 经典溯源与基础理论:出自《伤寒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原方由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组成。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君药;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助白头翁清胃肠湿热以治痢;秦皮苦涩而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收涩止痢。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主治热毒痢疾。
- 现代剂量运用与把握:现代常用剂量为白头翁 10 - 15 克,黄柏 6 - 10 克,黄连 3 - 6 克,秦皮 10 克。黄连、黄柏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
- 应用心得: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感染性疾病,属热毒蕴结肠道者,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发热等症状。此外,对于一些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病,若伴有阴痒、灼热等症状,也可应用白头翁汤加减治疗。
- 药物加减:若热毒较重,可加蒲公英、败酱草、马齿苋等增强清热解毒之力;若腹痛较甚,可加木香、白芍、延胡索等理气止痛;若兼夹瘀血,可加地榆、槐花、赤芍等凉血化瘀止血。
- 病案举例:患者陈某,女,32 岁,腹痛、腹泻 2 天,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发热,体温 38.5℃,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红细胞满视野。予白头翁汤加蒲公英 15 克,木香 10 克,三剂后,腹痛减轻,腹泻次数减少,脓血便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继续服用三剂巩固疗效,复查大便常规正常。
五、当归贝母苦参丸
- 经典溯源与基础理论:源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原方由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组成。当归养血活血;贝母清热化痰,开郁下气;苦参清热燥湿,利尿通淋。三药合用,共奏清热润燥,利水通淋之功,主治妊娠小便不利,兼夹湿热之证。
- 现代剂量运用与把握:现代常用剂量为当归 10 克,贝母 6 - 10 克,苦参 10 - 15 克。可制成丸剂或汤剂服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 应用心得:临床常用于治疗妊娠合并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属湿热蕴结下焦者,表现为小便频数、灼热疼痛、尿黄等症状。此外,对于一些非妊娠女性,若出现下焦湿热所致的小便不利,也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 药物加减:若热盛,可加车前子、瞿麦、萹蓄等增强清热利尿通淋之力;若兼阴虚,可加生地、知母、女贞子等滋阴清热;若兼气滞,可加乌药、木香、沉香等理气通淋。
- 病案举例:患者许某,女,26 岁,妊娠 5 个月,近一周来出现小便频数、灼热疼痛,尿色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增多。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车前子 15 克,生地 12 克,五剂后,小便频数、灼热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尿色转清。继续服用三剂巩固疗效,复查尿常规正常。
六、麻黄升麻汤
- 经典溯源与基础理论:出自《伤寒论》,“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原方由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组成。麻黄、升麻发越郁阳,透邪外出;当归、芍药养血和营;知母、黄芩、石膏、天门冬、萎蕤清热滋阴;桂枝、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健脾。全方共奏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功,主治上热下寒,阳气郁遏之证。
- 现代剂量运用与把握:现代常用剂量为麻黄 6 - 10 克,升麻 3 - 6 克,当归 10 克,知母 6 - 10 克,黄芩 6 - 10 克,玉竹 6 - 10 克(代萎蕤),芍药 6 克,天门冬 6 克,桂枝 6 克,茯苓 10 克,甘草 6 克,石膏 15 - 20 克(先煎),白术 6 克,干姜 6 克。药物组成复杂,使用时需根据病情灵活调整剂量。
- 应用心得:临床常用于治疗一些复杂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肠炎,上有肺热咳嗽、咽喉不利,下有腹泻便溏;或慢性咽炎、口腔溃疡兼夹脾胃虚寒等。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若表现为上热下寒之象,也可尝试应用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
- 药物加减:若上热较重,可增加石膏、知母、黄芩等清热药物的用量,或加金银花、连翘等增强清热解毒之力;若下寒较重,可增加干姜、桂枝、附子等温阳药物的用量;若兼夹瘀血,可加丹参、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
- 病案举例:患者李某,男,55 岁,咳嗽、咯痰黄稠,咽喉疼痛,同时伴有腹泻,大便溏薄,日行 3 - 4 次,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细。予麻黄升麻汤加金银花 15 克,附子 6 克(先煎),七剂后,咳嗽减轻,咯痰减少,咽喉疼痛缓解,腹泻次数减少,大便基本成形。继续服用七剂,诸症明显好转。
七、赤石脂禹余粮汤
- 经典溯源与基础理论:源自《伤寒论》,“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原方由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组成。赤石脂甘涩性平,入大肠经,能涩肠止泻;禹余粮甘涩性平,能固涩下焦,与赤石脂相须为用,增强涩肠止泻之功。全方共奏涩肠止泻之功,主治下焦不固,滑泄不止之证。
- 现代剂量运用与把握:现代常用剂量为赤石脂 15 - 30 克(先煎),禹余粮 15 - 30 克(先煎)。先煎以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实证泄泻者不宜使用。
- 应用心得: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腹泻、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属虚寒性滑泄者,表现为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无脓血,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等症状。对于一些老年人或久病体虚者,因脾胃虚弱,肠道失固所致的泄泻,应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有较好疗效。
- 药物加减:若兼脾虚,可加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若兼肾阳虚,可加补骨脂、肉豆蔻、附子等温肾止泻;若兼中气下陷,可加黄芪、升麻、柴胡等升阳举陷。
- 病案举例:患者张某,男,60 岁,慢性腹泻 3 年余,大便溏薄,日行 4 - 5 次,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予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党参 15 克,白术 10 克,补骨脂 10 克,七剂后,大便次数减少至日行 2 - 3 次,腹痛减轻,精神好转。继续服用十四剂,大便基本成形,诸症明显改善。
八、酸枣仁汤
- 经典溯源与基础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原方由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组成。酸枣仁重用为君,养血补肝,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茯苓宁心安神;川芎调肝血,疏肝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
- 现代剂量运用与把握:现代常用剂量为酸枣仁 15 - 30 克,甘草 6 克,知母 6 - 10 克,茯苓 10 克,川芎 6 - 10 克。酸枣仁需打碎先煎,以增强安神效果。
- 应用心得: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者,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头晕、咽干口燥、五心烦热等症状。此外,对于一些因血虚肝旺所致的头痛、眩晕等,也可应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
- 药物加减:若兼阴虚较重,可加生地、麦冬、百合等滋阴养血;若兼肝郁,可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等疏肝解郁;若兼心悸明显,可加龙骨、牡蛎、磁石等重镇安神。
- 病案举例:患者赵某,女,45 岁,失眠多梦,易醒,心悸,头晕,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月经量少且色淡,舌红少苔,脉细数。自述近半年来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睡眠质量逐渐下降,常需依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且睡眠时间短,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综合其症状、舌脉,辨证为肝血不足,阴虚内热。予酸枣仁汤加生地 15 克、麦冬 12 克、柴胡 10 克、龙骨 20 克(先煎)。服药 7 剂后,患者反馈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入睡时间缩短,夜间醒来次数减少,心悸症状减轻。继续服用 14 剂,失眠、心悸等症状明显缓解,五心烦热症状消失,头晕症状也有所减轻,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停用安眠药后也能保持较好的睡眠状态。
九、泻心汤
- 经典溯源与基础理论:源自《金匮要略》,“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原方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组成。方中大黄泻火逐瘀,凉血止血,且能通腑泻热,使邪热从下而出;黄连、黄芩苦寒,直折其火,以清泄上焦之热。三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燥湿消痞,凉血止血之功,主要针对邪热壅滞,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血证,以及胃热壅盛之痞满、吐衄等症。
- 现代剂量运用与把握:现代常用剂量为大黄 6 - 10 克(后下),黄连 3 - 6 克,黄芩 6 - 10 克。大黄后下可更好地发挥其泻下与清热作用,但脾胃虚寒者应慎用,且剂量不宜过大,以防损伤脾胃阳气。
- 应用心得:在临床中,泻心汤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胃溃疡等属胃热炽盛者,症见胃脘灼痛、口臭、便秘、吐血等;也可用于治疗鼻衄、齿衄等上部出血,辨证为血热妄行者。此外,对于一些因热邪内蕴导致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使用该方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 药物加减:若兼瘀血,可加蒲黄、五灵脂、三七等活血化瘀止血;若热盛伤阴,出现口干、舌红少津等症状,可加生地、玄参、麦冬等滋阴清热;若胃气上逆,呕吐明显,可加竹茹、半夏、旋覆花等和胃降逆。
- 病案举例:患者钱某,男,38 岁,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疼痛,痛势急迫,伴有口臭、便秘,2 天前出现呕吐,呕吐物中带有血丝,舌红苔黄,脉滑数。胃镜检查提示胃溃疡。予泻心汤加蒲黄 10 克、生地 12 克、竹茹 10 克。服用 5 剂后,胃脘疼痛减轻,呕吐停止,大便通畅,口臭缓解。继续调整方剂服用 2 周,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胃镜溃疡面有所愈合。
十、麻黄附子细辛汤
- 经典溯源与基础理论: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原方由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组成。麻黄辛温,发汗解表;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以扶少阴之阳;细辛辛温,既助麻黄解表,又助附子温里,且能通彻表里。三药合用,温阳与解表并用,使外感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振奋,共奏助阳解表之功,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之证。
- 现代剂量运用与把握:常用剂量为麻黄 6 - 10 克,细辛 3 - 5 克,附子 6 - 10 克(先煎)。附子有毒,必须先煎久煎以降低毒性,一般先煎 30 - 60 分钟,以口尝无麻味为度。细辛用量也不宜过大,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对于体质较弱或年老体衰者,药物剂量可适当减少。
- 应用心得:临床常用于治疗阳虚外感,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在阳虚基础上感受风寒而发作,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脉沉、神疲乏力等症状者。此外,对于一些阳虚寒凝所致的关节疼痛、头痛等,也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 药物加减:若兼咳嗽,可加杏仁、紫菀、款冬花等止咳化痰;若兼气虚,可加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若兼血虚,可加当归、熟地、白芍等养血补血;若寒邪较重,可加干姜、桂枝等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 病案举例:患者孙某,女,48 岁,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平素畏寒肢冷,易感冒。近日因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 37.8℃,无汗,咳嗽,咯痰清稀,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黄芪 15 克、杏仁 10 克、紫菀 10 克。服用 3 剂后,恶寒发热减轻,咳嗽缓解,精神转佳。继续服用 5 剂,诸症基本消失。
结尾
以上十首张仲景经方的用药心得,均为本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原创内容。每一首经方其精妙的配伍和确切的疗效,历经千年而不衰。
然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人体的病情复杂多变,每位患者的体质、症状表现和病情发展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临床应用这些经方时,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面诊和准确的辨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切不可盲目照搬套用,以免药不对证,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产生不良的反应。
同时,希望这些经验分享能够为中医同仁们在经方的学习和应用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共同推动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服务。相关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若需转载,必须标明出处为中医罗华昌,未经授权,严禁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