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学苑
导读:现在过敏是一个讨论较热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容易过敏了,体质不一,症状也不尽相同。
有些人以皮肤症状为主要表现,身体上出现荨麻疹、湿疹、丘疹等;还有些人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易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过敏煎
在近现代所创立的方剂中,有一首名方称为过敏煎,我认为其所遵理法恰恰是“酸辛苦甘”之法,过敏煎疗效之显,常常出人意料。
曾经有一个月陆续治疗了四例皮肤过敏的患者。
这四个病例都嘱其停用原来的药物,单纯进行中药治疗,察其舌,基本都是舌质暗红(第一例舌质偏绛红),舌苔中间略有白苔,按其脉,无一例外都没有浮象,而是呈现出弦脉,以右关为主。
于是我都用了相同的处方:
乌梅20克,防风15克,银柴胡12克,五味子9克,黄连6克,麸炒苍术20克,土茯苓40克,丹皮20克,生甘草5克。
结果:第一例病人1剂药后,风团就明显缓解,3剂药后便不再发作;其余三例病人1周后复诊全部显效,2周后基本不再发作。
以往只是从零散的文章中读到过关于过敏煎的相关记载,经过这四例患者的检验后,我在临床上使用过敏煎的频率就相应变高了,有是症、有是脉,加减化裁,疗效甚高。神奇的疗效让我对过敏煎有了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下面谈谈我对过敏煎的思考。
过敏煎的溯本求源
过敏煎,顾名思义,是基于治疗过敏性疾病为出发点创立的一首名方。
过敏煎最开始在祝谌予老的文章中出现,由乌梅、防风、银柴胡、五味子四味药组成,祝老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亦经常使用,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过敏煎是由祝谌予老本人所创。
过敏煎,从文献考证来说也有不同的版本,但大体上出入不大,多以柴胡代替银柴胡,加入甘草,因此其组成基本包含:乌梅、防风、银柴胡/柴胡、五味子、甘草。
在祝谌予老之后,有关过敏煎进行加减比较出名的方剂是七味过敏煎,由乌梅、防风、银柴胡、五味子、蝉蜕、白僵蚕、苦参组成。
另外,还有关幼波老的临床经验方脱敏煎(亦称过敏煎),其组成为柴胡、白芍、蝉衣、乌梅、甘草,用来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煎的理法
首先,过敏煎的组方原则,非常符合“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理法,乌梅、五味子,酸味药为君药;防风味辛,柴胡或银柴胡味苦平,此为“助用焦苦”;最后,甘草味甘以调之。
其次,再讨论过敏性疾病的症状,经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变态反应为“木曰曲直”之象,变化迅速。
我们在前文谈论了《伤寒论》六经病中症状变化最剧烈、冲突最明显的就是厥阴病,变态反应也是这种气血冲突,因此,基于厥阴病的角度论治部分过敏性疾病,从理法逻辑上分析是成立的。
祝谌予老言:“在临床对于一切过敏性疾病都以过敏煎为主方,结合辨证用药,收效较好。”
应用过敏煎治疗过敏性疾病,诸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有太多太多显效验案的报道,其疗效已经不需要赘述了。
另外,也有学者擅用过敏煎治疗诸如“小儿腹泻”“慢性结肠炎”等疾病,疗效显著,这又与乌梅丸条文“又主久利”相呼应,更加有力地证实了过敏煎是一首治疗厥阴病的处方。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明于经典悟中医:寻找中医经典中的逻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柳红良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祝谌予过敏煎应用举隅
笔者近年来,在临床常运用过敏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患,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来源】《祝谌予临床经验集》
【组成】防风10g,银柴胡10g,乌梅10g,五味子10g,生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清热,凉血止痒。
【主治】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症见皮肤出疹或风块瘙痒,搔抓后皮肤充血发红、肿痛;或病发哮喘,喉中痰鸣,胸闷憋气;或鼻痒、流涕、喷嚏频作,流泪等。舌苔薄白质淡红或偏红,脉浮或兼滑或兼数等。
【方解】
本方为疏风凉营、表里双解之剂。方中防风甘辛微温,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张元素谓其“治风去湿之仙药”,为方中主药;银柴胡甘微寒,赵学敏云其“不但清热,兼能凉血”,与防风相配,一外散风除湿,一内清热凉血,令外邪退而内热清,相辅相成,而为方中辅药;
乌梅、五味子皆味酸,具敛肺生津、涩肠固肾之能,二者与主药散收相用,以散中寓收,杜辛温散邪,伤津损正之弊,相反而相成,又助辅药清热凉血,兼生阴津,故为佐药;
甘草甘缓,既缓和诸药之性勿偏,又有酸甘生津之效,而为使药。
药仅五味,寒温并用,有散有收,祛邪而不伤正,凉营而不敛邪,邪祛血静,内外和调,病安生焉?
临床心得:
过敏煎是上海某医院通过试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有抗敏作用的一个经验方。
方中银柴胡味苦甘凉,清热凉血;防风味甘辛微温,祛风胜湿止痛;乌梅酸平,五味子味酸入五脏,均能敛肺涩肠、固肾。
全方配伍寒热共济,有收有散,所以对各种过敏症均有效。临床验证无特殊副作用。
一、过敏性哮喘
谭XX,女,30岁,1986年11月15日初诊。哮喘十余年,经常反复发作,经某医院确诊为过敏性哮喘。经服强的松、地塞米松、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西药,初时有效,过后罔效。近一周来,咳喘、胸闷加重,苔白腻,脉滑数。胸透及X线摄片,心肺未见异常。此为肺失宣降,痰湿中阻。药用:银柴胡10克,五味子15克,乌梅12克,防风10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5克,甘草5克。五剂。
服药后,咳喘、胸闷减轻。仍守原方续服五剂后,诸症消失。以后,每遇此疾复发,均以过敏煎加味,每获显效。
按:此案患者素体脾肾不足,外邪侵袭,而致痰湿中阻,肺失宣降,病则由是而发,出现咳喘、胸闷等症状。故用过敏煎加三子养亲汤抗过敏、降逆化痰,调节升降,其效较为满意。
二、过敏性荨麻疹
付XX,女,28岁,1987年2月10日初诊,全身经常起风团,瘙痒,反复发作,已一年余,经某医院确诊为过敏性荨麻疹。近几天来,风团、瘙痒加重,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伴有轻度腹痛、腹泻,苔薄白,脉细数。属表虚受风。药用:银柴胡12克,五味子10克,防风12克,乌梅15克,黄芪15克,荆芥10克,白蒺藜15克,炙甘草5克。三剂。
服药后,症状减轻。续服六剂后,此疾告瘳。
按:中医称此病为㾦癗,常因过敏导致皮肤的组织小血管扩张,管壁的渗透性增加,形成局限性水肿,即风团。故用过敏煎抗过敏,再加以黄芪、荆芥、白蒺藜固表祛风获效。
三、过敏性鼻炎
程XX,女,50岁,1986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过敏性鼻炎已三载,反复发作,颇感痛苦。一周前感冒后,至今鼻塞鼻痒,清涕不绝,喷嚏连作,苔薄白,脉细无力。五官科检查:鼻腔粘膜水肿,下鼻甲肿大,鼻道见清稀分泌物。此为肺卫不固,外邪侵袭。药用:银柴胡15克,防风12克,五味子10克,乌梅15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黄精15克,荆芥12克,辛夷15克,炙甘草5克。三剂。
服药后,效果良好,嚏涕已止,稍有鼻塞鼻痒感。续守上方十五剂,诸症若失。经追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为鼻鼽。此疾常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此例系肺卫不固,外邪侵袭而致。用过敏煎抗过敏,加黄芪、白术、黄精、荆芥、辛夷扶正固表,疏风祛邪。合为益气解表,抗敏止涕。
体会:过敏煎系名老中医祝谌予之经验方。
方用银柴胡甘寒益阴,清热凉血;防风辛温解表散风胜湿;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
本方药味似乎平淡,但立方确有巧思,四药配合,有收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阴阳并调。经临床验证,此方对过敏性疾患确有良效。
过敏性疾患,虽证情不同,然其病理则一,皆由过敏所致,系外邪侵扰之证。故治疗如仅过敏所致,皆可过敏煎治之,体现异病同治之妙。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