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永信中药网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药农今年又留了不少白地,原因很简单,种药材有效益。除了追涨是普遍心态之外,哪些因素又影响着、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呢?药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据本人观察,谈谈自己的看法,分为几种类型如下:
因地制宜型:在祁州(安国)大地,因药农居住地不同,分布着各种土壤,大致可分为三类:沙土、壤土和粘土。药农会根据自家承包地土壤状况选择适宜品种,沙土地种紫苑、山药、天花粉、知母等,而壤土地则适宜各种根茎类药材,土壤粘重则种植一些收获地上部分的药材,如菊花、荆芥等。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中,把土排在第三位,可见土壤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药材才会根深叶茂,有个好收成,也只有顺应世间万物内在规律变化发展,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自繁自养型:祁州大地药农有种植药材的传统习惯,他们会根据自家承包地的实际情况,如倒茬、轮作、市场价格,随时自己繁育一些种子或秧苗,穷人顾眼前,富人想来年。如北沙参留一分种子田,来年可繁育2亩左右的大田,并且种子田间连续结籽三年以上,无论价格高低,每年都会种,再一个原因是北沙参只要与其它作物轮作一至三年,就可种植,几乎是不怕重茬。而白术、生地、黄芪隔五至十年才可恢复种植。这也是安国北沙参种植多年面积几乎稳定,产地不外移的原因吧。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种植技术和加工环节的原因。而板兰根、黄芪安国几乎绝迹。白术产地向周边各县转移。药农实行种药自繁自养,如果你年年繁育品种,种苗价格为零,有心的药农朋友,你再算一算种植成本,产出的产品成本,或许给你带来一定惊喜,其它各品种可触类旁通。这需要有胆有识有远见。
外出打工或经商兼顾型:他们对自己的承包地没有时间精心管理,或离乡不离土,弃之可惜,取之无大利,因此,他们会选择一些年限长,管理粗放的品种,如知母等,价格在预期两年收获,低于预期三年甚至四年收获的都有。勤劳实干型:这一般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他们不怕苦和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整天不离田间地头,他们种桔梗都是自己加工去皮(种北沙参的几乎没有,因沙参时间不允许,桔梗去皮可从秋天延至第二年春天),山药、瓜蒌(采挖时间可延长)都是自己一锹锹挖出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为儿女分忧,为自己挣点养老钱,以减少成本,增加收入,他们虽然默默无闻,但这种勤劳精神实在令笔者佩服。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从不怨天尤人,凭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挣碗饭吃,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他们认为每天雇工费用120元,外加一盒五块钱烟,中午一顿饭,四个菜,每亩一两千的雇工成本舍不得,吃不消,是虎口夺肉。这里虽然没有商场那样竞争激烈和残酷无情,但确实是老一辈药农勤劳朴实的真实写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也只有他们才具有这种本色。
人云亦云型:人家种啥咱种啥,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可谓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精神可嘉。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哩——心态好,此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追高品种上,天南星种子2011年涨到每斤400元,今年知母价格几乎触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种植习惯型:中药材从种到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种苗选择、播种时间、方法、苗后的田间管理、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后的加工、晾晒等,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商品产量或商品价值。在最后加工、晾晒环节出现问题,造成前功尽弃的例子每年都有,屡见不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时光的流逝,经过多年摸爬滚打,不断探索,从成功到失败,再从失败到成功,他们中一部分人就得了一个或几个药材品种的种植经验,把一件事情做一万次,你就是大师。因此,也带动了一村一片种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有过高产带来的喜悦,也有过因某生产环节出现问题而造成损失、减产而带来的烦恼。他们吸取教训,随时提高劳动技能,拥有能赖以获胜的一技,并善于运用一技之长而获胜。可通吃天下。半夏今年价格在每公斤70元以下,管理水平的高低,亩产差50-100公斤,一点不夸张,有过之而无不及,亩效益差3500-7000元。当然,还有东河的瓜蒌,伏村的知母、射干秧苗,其它村的菊花、荆芥等等,都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不再多述。
市场指导型:他们有聪明的智慧,敏锐的判断,果敢的行动,不是随大溜,也不是靠苦干来获取利益,他们深知市场上每个品种价格的波动,是决定某个品种种植与否的重要信息来源,他们会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与行动,来应对变化的市场,他们是药农中的佼佼者,如果再懂科技,则如虎添翼。
走出去向外扩张型:近几年,一部分在药材种植技术获得成功者,收获颇丰的人,已不满足自家三五亩承包地的小打小闹,他们有了经济实力,走出去承包土地种植药材,和家人一起劳动,只是平时农活忙不过来,雇几个临时工而己。可以预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比例逐年上升,农村劳动力会越来越匮乏,搞规模经营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土地资源向能人和资本雄厚者手中转移是大势所趋。
另外还有老板型:一般他们不是药农出身,只是依靠雄厚的资本,大量承包土地,无固定劳动力资源和劳动技能,走动开轿车,十指不沾泥,只是发号施令,依着雇工劳动剩余价值来实现利益,他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胃口,和药都大地药农本人认为有区别。药贱伤农,粮贱同样也伤农,一家一户几亩地光全靠粮食收入来养家糊口,应付一年的花费,已经很不现实了,年轻一代离开土地进城打工谋生,三六九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种药材,不要以为他们种粮才顺眼,这也是人的天性趋利避害所决定的。这不仅是世间之人所遵循的,也是万物生存的原因,更是天地间法则制定的宗旨,社会发展到今天,劳动者或生产者的目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已经由自给自足的经济变成了交换经济,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土里刨食的农民买粮吃。全国粮食连续十年增,备荒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不再为吃饭问题发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为获得更大效益,对药农来说这条路他们还会一直走下去,因为他们有过高价所带来的欢喜,也有过低价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在喜悦与痛苦中挣扎着,煎熬着,对他们来说,放弃药材种植选择种粮更难,不到河沿不脱鞋,不到黄河不死心,是当前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真实写照,也是单纯依靠市场价格调节生产的滞后性弊端所带来的苦果。
以上观点只是从土壤条件、劳动状况,劳动技能等方面分析了药农种药的现象,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造成千万家庭在经营土地,千万人从事药材种植产业,每个药农又是独立决策,即自主决定种什么,种多少。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人因在社会经历、文化素质、心理需求等等良莠不齐,各有千秋,也就造就了药都安国大地药材种植品种千姿百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各品种争奇斗艳的亮丽风景。(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