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中药材生产现状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1-01-09 阅读:1331

                                 中药材生产现状和对策
                                             ——文章副标题
      全国中药现代化工作从1995年启动以来,已整整八年了,有关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前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很有必要对前一阶段工作作一回顾,肯定取得的成果,明确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制订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中药材品种不纯
      有些中药材同属不同种可作为同一种中药材入药,这个问题不在这里讨论。这里着重讨论同一种中药材不同地方品种、农家品种、地方类型、生态类型、化学类型的相互混杂问题,也就是中药材普遍存在的品种不纯问题,目前大多数中药材品种不是经过严格的、科学的选育形成的,因此多为混杂群体。例如大叶型白术地方品种与小叶型白术地方品种的相互混杂,白花元胡与红花元胡的相互混杂。这不仅影响中药材的产量,还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使同一地块生产的中药材产品的外观性状和有效成份有很大差异,即个体间的均一性较差,从而造成中药材质量稳定性和可控性较差。这是中药材生产实施GAP管理的最主要障碍之一。
      2.种子种苗的质量标准问题
      与农作物种子种苗相比,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的制订和实施还处在起步阶段,不同农户掌握的种子种苗标准各不相同,使种子种苗的基础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地道药材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良种繁育基地和推广应用体系,还处在农户自行留种的自然状态。
      3.农药残留超标和重金属问题
      中药材产品中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是影响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中药材病虫害种类多、为害重、损失大。由于药农缺乏有关农药的合理施用知识,滥用和误用农药问题相当突出,不仅增加了中药材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还提高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加剧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对土壤、水质和大气等主要环境因子的检测力度不够,一些地区生产的中药材产品中有害重金属超标,影响中药材的品质。
      4.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
      在市场和价格的刺激下,一些中药材资源受到毁灭性的采挖,使自然生态幅激剧缩小,甚至减少到濒临绝灭的临界状态。如石斛、盾叶薯蓣等。一般规律是:某一植物资源化学成份研究,利用价值的确定,大规模开发利用,资源的过度开发,自然生态幅激剧缩小,物种濒临绝迹,工业化生产原料不足,资源再生研究。由于环境的恶化、生态平衡的失调,使一些中药资源的分布区不断缩小。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种植地道药材的地区,由于种植药材的比较效益不高,使一些中药材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如温郁金的种植面积已从几千亩降到现在的几百亩。上述情况都必将严重影响中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栽培和采收加工技术不够规范
      目前中药材栽培没有严格的规程,生产管理粗放,采收加工技术落后,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相对滞后。
      6.生产规模普遍较小
      中药材主产区多在山区半山区,人均土地面积普遍偏少,传统上中药材均为一家一户种植,一般一户农户种植中药材不足一亩,很难进行规模种植和实施统一的栽培管理,这是实施GAP的最大障碍之一。
      7.药材质量标准
      三.对策
      (一)中药资源的保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要不断加大中药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要争取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知识产权和自然资源是最易垄断的,中药资源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位数不多的可以垄断的领域之一。另外生物技术领域的竞争其核心也是资源的竞争,有时一种种质资源可以改变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如七十年代北美的玉米条绣病,已到了无法控制的境地,后来在一个玉米野生类型中找到了抗病基因,通过选育,育成了抗病新品种,彻底解决了病害问题。
      建立自然保护区,扩大濒危资源的生态幅,逐步恢复生态平衡,使中药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做到在合理利用过程中保护与在保护过程中合理利用的辩证统一。
      一些著名中药材,主产于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种植的比较效益不高,当地农民不愿种植,面积不断缩小,已严重影响用药需要,应该积极开展异地种植研究,建立新产区,满足用药需求。
      (二)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1.品种的选育研究
      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在栽培品种中还存在大量地方类型、亚种、变种和变型等,这些都是选育种的重要种质来源。通过对现存的优良种质类型的收集和评价研究,探明利用价值,并充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优质、高产和抗逆性强的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工作。虽然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但从已育成的品种看,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明显的,如浙江省中药研究所育成的浙贝母、薯蓣新品种。当然中药材育种与农作物育种相比,育种程序要复杂得多,不仅要鉴定药材的产量和性状,还要分析其有效成份及其组成,甚至要做药理试验,另外由于许多中药材属多年生,又增加了育种的难度。
      2.栽培技术研究
      开展现代农业新技术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研究,加速农业实用技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栽培技术和栽培措施均应围绕产量与品质的统一,不能偏面追求产量。许多中药材栽培历史不长,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对许多生产实践问题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如生长年限问题,虽然多数中药材均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要有一定的积累时间,但也不是生长年份越长越好,如麦冬由原来的3年生改为现在的2年生,薯蓣由原来的2-3年生改为现在的1年生,品质和生产效益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开展合理的生长年限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3.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
      众所周知,地道药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其长期生长于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因此必定会产生适应于这一环境的病虫,如元胡霜霉病、浙贝母灰霉病等。另外,许多中药材均为无性繁殖,其繁殖材料是病原传播的主要途径,这也是防治的困难所在。因此研究病虫害发生规律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应加强高效低毒农药的合理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残留。积极开展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的开发研究,逐步替代化学农药,使中药材产品真正实现绿色、安全、有效。积极做好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4.采收加工技术研究
      不同的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和加工方法对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很大影响。如杭白菊加工一直采用蒸煮和利用太阳光晒干,经蒸煮而没有晒干的杭白菊由于其含有丰富的养份,必然导致杭白菊霉烂变质,这不仅严重影响杭白菊的品质,进而也影响农民的收益。因此要加强中药材的合理采收时间和加工方法研究,提高药材质量,降低已到手的产量损失。
      (三)药材质量控制与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相结合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中药材GAP,它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Animals 的缩写),是从保证中药材质量出发,控制影响中药材生产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生产各个技术环节乃至全过程,以达到药材“真实、优质、稳定、可控”的目的。
      1.种子种苗标准的制订
      在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制订工作,其中包括品种标准、种子分级标准和原种生产操作规程。参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尽快制订主要中药材的种子检验规程,包括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
      2.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
      (1)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首先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中医临床用药注重整体观点,这不仅是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用药习惯,也是中医药区别与西医药的重要方面。大量临床验证及药理实验均证明,单一成分或组分与单味药的作用往往是不能等同的,这是因为中药材所含成分复杂,其药效可能是各成分的综合作用。因此,仅用某一成分作为指标,来衡量该药材的质量,不能体现其内在品质。因此,建立主产区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在建立单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基础上,探讨多指标成分综合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固定药材的植物来源,多植物来源的药材分别进行研究,制定能反映其内在质量的规范标准。
  (3)应在国家法定标准的基础上按国际认可的有关草药质量控制方法,建立科学、可控的中药材质量标准。
      3.操作规范(SOP)的制定
      4.创品牌
      在努力提高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注重产品品牌的注册登记,以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声誉。为了更好地保护地道药材,充分发挥本地道药材的优势,开展地道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以及地方标准起草和整理工作。
      (四)基地建设与企业相结合
      1.订单式种植可以避免盲目发展药材生产
      2.便于质量控制和GAP的实施
      3.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经济效益
      4.拓宽基地建设的投资主体

                                            作者: 王志安

 

上一篇:2010-2011年中药材生产形势分析

下一篇:凤仙花霜霉病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