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面所讲,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植物或者动物,植物类的最多,所以叫做本草,在讲本草的时候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植物的居多。
这部分就来认识一下,中药材在产地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
好了,先一起进入中药材产地的学习了解。
我们都知道植物或者动物它的生长过程当中,对生态环境有特殊的要求。
比如说某一个地方,它的生态环境只适合于某一种植物的生长,这种植物可能就在这个地方出产。
例如中药当中比较名贵的冬虫夏草,它不完全是植物,它是植物和动物的一种复合体,但是这种植物或者动物,它只产在我们国家西部高原的海拔三千多公尺的这样一个小范围内,象四川的西部,西藏、云南或者青海的少数的地区。
在其他地区,它生态环境不适合于这种药材的生长,所以植物就有很强的地域性。
动物也是如此,有的动物象北极熊,它只能够生长在北极圈内,其他的就很难生存。
中药当中使用的一些动物药,也有类似的情况。
至于矿物药有没有地域性呢?也应该有。
因为矿物在形成的时候,矿物它里面的主要的化学成分,可能在某一个地方,它形成的时候,它的主要的成分含量特别高,而且掺杂的杂质或者特别是(有的)有害的杂质非常少,或者没有,这样的矿物药也因为地域造成了优劣之分。
那么(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有害的杂质含量少的,这个药材就比较好,反之这个药材可能就不好,或者根本不能够作为药材使用。
比如说常用的矿物药石膏,一般认为湖北的应城石膏是比较好,它不但硫酸钙结晶水的这种成分含量高,更主要的是里面含的所谓的杂质的其他的矿物,比如说它的砷的含量、铝的含量就非常非常低。
其他地方有的同样的纤维石膏,它含这类有害的矿物的杂质就很高,可能作为石膏来使用就不妥当。
中药材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当然以植物的地域性最为突出,动物也比较明显,矿物药实际上也有。
所以首先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要有这么一个概念,中药材有很突出的地域性。
有些药材,比如说植物药,全国各地都分布,由于生态环境的不同,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它里面的内在成分是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说我们今后在清热药当中学的青蒿,现在发现它因光照和温度(不同)里面含的青蒿素的含量有明显不同,在南方,在气候比较炎热、温度比较高的地方,青蒿素的含量就明显地偏高,纬度比较高的北方,或者气温比较低的,含量就要低一些,质量当然就要差一些。
再比如说中药用的肉桂,一种温里药,温里助阳的药,最好的是产在越南,越南一般产的肉桂它里面含的桂皮醛这种主要的有效成分,现在测定可以超过百分之六,至少在百分之六以上。
但是把这种越南的这种肉桂的品种引种到我们国内来,哪怕是比较南方的,比如说象广西这样子适合于肉桂生长的一个地方,桂皮醛的含量也只有百分之二点几,相差将近二倍多到三倍,质量是有区别的。
因此中药材的地域性是中药当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强调了它的产地,历代的本草都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教材上还举了陶弘景或者陈嘉谟的《本草蒙荃》,在这方面对中医中药人员的告诫,如《本草蒙荃》提到了药材,因为“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
同一个品种产在不同的地方,它的药效是不同的,力量大小是悬殊的,《千金方》也说了用药必依州土,要强调产地,这个是大家要建立的一个概念。
重点了解一个术语就是“道地药材”,我们看见很多药店,在它中药配方的部分,都有写上什么道地药材这样的一些匾、牌。如果学了中药以后,有人问我们什么叫道地药材,我们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回答。这个药材,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它只在某一个地方生长的质量好、疗效高,同一个品种在其他地方去栽培,尽管它还是植物的品种,但是它的内在的质量很差,疗效也就不高。比如说川芎,今后学到的活血化瘀药,从唐宋以来,就认为四川,尤其是四川现在的都江堰地区这一带,是它的道地产区,这个道地产区的川芎一般质量认为很好。把都江堰地区的川芎引种到甘肃,形状都发生了变化,四川产的川芎是一种不规则的团块状,甘肃种的成一种直根状,气味也比较淡,就(是)说甘肃那个地方可能不是很适合川芎的生长繁殖,所以它质量就要差一些。详细地讲,就是教材上的,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具有明显地域性,因其品种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或养殖及加工的方法合理,生产相对集中,而产量比较大,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把它叫做道地药材。这个就是对刚才那句话加以了一定的说明,具有明显地域性的优质药材,它具有明显的地域要求。因为它的品种可靠,它是一个优良的品种,经过了长期的栽培,或者变化形成的品种,而且地方生态环境适合于这种植物的生长,在当地有长期栽种、栽培的经验。比如说川芎在当地,从宋代就形成了道地药材,当地在栽培(方面)有一套特殊的方法。因为川芎过去在古代是有性繁殖,用它的种子,川芎它的根茎很小,而且有时候就是成直根状,到宋代四川当地的药农发现了无性繁殖,用它的茎的节来进行繁殖,这无性繁殖的就比有性繁殖的质量好,而且茎过冬要求比较低的温度,所以当地它有一个青城山,海拔高一点,比较凉爽,而且要把这个茎从产地放在山上去过冬,到了种的时候再把它拿下来栽种,避免品种的退化。因此当地积累了很多的栽培、田间管理,甚至于加工的一些经验,而且它的产量相对集中,所以(数量)很大,影响也很宽,就形成了这种道地药材。大家对道地药材这个术语,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这样一个认识。道地药材这种说法最早是见于在戏剧里面,在《牡丹亭》里面,应该说在药材里面肯定比这个时间早。因为早在汉代开始,把一些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行政区域就称为道,尤其是到了唐代,唐代最早把全国分为十个道,比如说四川那一块就叫剑南道,到山西那些叫河东道,一共十个道。后来慢慢的十三个道、十五个道,比现在的省管辖的范围还要宽一些。这个道可能就是行政区域的划分,地就是产地,尤其是《新修本草》的编写,要求每一个道要把当地的产的一些药材要绘上图,还要采集实物的标本,把药材送到京城里面,可能慢慢地就形成了。例如说川贝母、川芎、附子等等,可能逐步地就形成了道地药材概念,当然具体的形成的时间可能不是很清楚,反正历史是比较悠久的,估计与唐代《新修本草》编写当时的行政区域以道为主,有密切的关系,也可能还可以上溯汉代少数民族聚集地以道来称谓、来划分,当然这些都还缺乏直接的证据。在这一个问题里面的考核点,那可能在有的考试当中,就会对临床医生涉及到一些常用药材它的道地产区在什么地方?比如前面说的川芎,它的道地产区在什么地方?可能这个就要下一点功夫,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教科书上举例谈了一些,比如说四川的黄连、附子、川芎、川贝母;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甘肃的当归,山东的阿胶,山西的党参,宁夏的枸杞,广东的砂仁,广西的肉桂,江苏的薄荷等等。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品种,我们在学这节的时候,大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记多少记多少?因为以后在讲具体药的时候,这些重点的道地药材,在药材的概述的时候还要提到,那个时候大家可以再重复来记忆,可以加深,而且以后在这里举的这些品种的基础上,可能还要扩大一些。比如以后讲,江苏茅山的苍术,浙江于潜的白术等等,这节总论里面并没有举到,但是也是相对比较重要一点的一些。可能道地药材在教材书上涉及的品种可能还是有几十种,我们慢慢地记忆。比如说有的能够对上号,象川芎、川贝母的这个很简单,它本身前面就有一个川字。比如说有的没有,那么这个就需要记忆,因为在处方的时候,有时候是强调用道地药材可以保证临床疗效。这一部分再讲一个问题供大家参考,就是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第一,就要充分重视或者高度重视,因为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用药实践当中自然形成的,它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对于道地药材它不存在品种的混乱,而且药材的质量是可靠的,也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就要充分的发展,道地产区尽可能多的生产道地药材,来保护临床对道地药材的需要,这是第一个意思,要高度重视,或者充分重视。第二,道地药材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它的道地产区,有的时候可能还会发生变化,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我们中药当中比较名贵的三七,在明代的时候,它的道地产区在广西的田州,或者田阳,就是现在的百色地区,所以又叫做田七,说明广西是道地产区,因为广西产的三七产量不是很大,而且当时当地广西的西部地区土质不是很好,比较贫瘠的土地。后来发现云南它的生态环境同样的适合于三七的生长,后云南就大量地引种,而且它的土质也比较好,产量也比较大。因此现在我们一般听说的都是云南三七、滇三七,是一个新的道地产区,后来居上的一种产区。比如说人参,最早的人参,是产在山西五台山一带,在古代本草里面还有“上党人参”的说法,就在山西的五台山一带。因为古代的很多建都,离山西都不远,比如说西安、洛阳这样的地方,由于山西五台山一带的森林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加上当地大量的砍伐,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到了明代初年,山西地方的人参就基本上见不到了,后来完全绝迹了。所以古书上谈的上党人参,上党是道地产区,而现在是东北,东北人参、吉林人参,这个是我们国内的道地产区,它都是发生了变化的,因此它的道地产区是可以改变的,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有可以改变这样一个原因,所以有的道地药材在道地产区到目前根本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对植物药来说,需要异地的引种,对于动物的药来说,需要人工的驯养或者驯化来繁殖,但是这种异地的引种,或者人工对动物药的驯养,要注意科学性,要以保证临床疗效为主要目的。现在有的地方引种的砂仁,没有砂仁那样子一个辛辣芳香的气味,出现了苦甜的味道。有的地方引种的人参,个头很大,但是内在的质量很差,这些都是因为引种的时候没有注意它的科学性,所以也是不行的。你不注意科学性,就不能保证质量,不能保证质量就不能保证疗效,那就不能保存道地药材的优势。第二个,就是什么叫道地药材,主要的道地药材有哪些。重点是在第二个问题,可能在考试当中会涉及到一些重要道地药材的产地的问题。整理分享美好的中药学知识,喜欢继续关注话题或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