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需要国家战略

发布时间:2012-06-10 阅读:1314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理应实施国家战略。

  中医药在世界上生存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融入类。在中国、韩国等国家,传统医药和西药均受到政府支持,大众也认可。二是立法类。在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部分省(州)出台法规,加强管理,保护中医中药的合法地位。三是放任型。在希腊、瑞典等国家,只要不出医疗事故,这些国家都普遍任其发展,既非合法也非不合法。

  大量研究表明,当前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投入越来越高,并且化学药物对人体具有毒副作用,易产生抗药性和药源性疾病等特点越来越明显。有专家认为,西医“一统”医疗市场的局面将被打破,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制药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中药产业也将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许多国家转向了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使其成为继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世界上80%的人在使用当地的传统药、国外的传统药或是中药,全世界草药市场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美国的草药和植物药也是每年两位数速度递增。德国现有50家中医学术机构从事中医药研究,每年约有200万人次接受中医治疗。另外,从事针灸治疗的德籍医师达5万人,占全德国医生总数的1/6。

  而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表明,中药资源按来源分类,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了800亿美元。

  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由于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改制品种泛滥,以及缺乏标准和规范等已成为主要制约瓶颈。地位的尴尬,使得中医药虽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市场,但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

  几个问题: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科学规划,应该把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大农业发展战略,进行农业产业化规划发展。我国拥有100亿亩农业用地,山区、牧区就占地80亿亩,无论从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保护来讲,占国土面积70%的山区都是发展中药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实施国家战略,才能够促使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真正的话语权。

 二是缺乏完善的中医理论、标准和规范。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储国本曾经说,与西医的“对抗医学”不同,中医属于“平衡医学”,它是依靠药物、非药物疗法调整人体机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和效果,强调的是整体调理、综合治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医药疗效的认识,普遍是以西医药的标准来衡量,国际标准也是按西医标准制定。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办法和指标,实际上是借鉴西医的评价体系。这不符合中医的治病机理,也不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三是缺乏大规模、产业化程度高的中药产业。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中成药已发展到35大类、43种剂型,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50多万吨。截至2005年7月,中药企业已发展到1231家,其中约80%以上通过gmp认证。但是,这些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各自为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制药企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这些小企业用于新药物的开发研究投入微乎其微,技术附加值极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

  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条件是只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标准就有可能获得批准,有没有优势和特点并不在审批考虑的范围内,这使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药上市,其中仿、改制品种占有很高比例,新药不“新”。截至目前,获国家标准的中药品种已近1万个。而在美国,一年批准的新药只有20多个。

  四是缺乏研发投入,缺乏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民族品牌。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美国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而我国不足5%。另外,美国需要10多年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而我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5-6年时间都认为过于漫长。

  目前,我国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基本都是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药”,其工艺大多没有改进。比如:六味地黄丸,虽然名称和外包装在不断变化,但是仍沿用张仲景时代的生产工艺。驰名全国的云南白药,生产工艺起源于彝族,也有上百年历史了,同样缺少创新。西药是不断更新换代的,新药研制成功、上市后,那些生产工艺落后的药品就退出市场,比如抗菌药中的土霉素、四环素等,但是,“中药从来没有淘汰之说,创新能力低下已严重制约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许多中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缺乏品牌意识,结果导致不少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反而由外国人抢先申请了国际专利,如青蒿素、六神丸、牛黄救心丸等,使“洋中药”大肆入侵,给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经济损失。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年进口“洋中药”费用超过了30亿美元,并且还在逐年大幅度增加,各种品质的“洋中药”竟占领30%左右的中国国內市场。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以及国外对中医药行业的认知不断上升,以“自然疗法”为特点的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制药业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中药产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教授林瑞超对中医药市场前景表示乐观,他说中医药“特别是在保健、常见的老年病、肿瘤、亚健康、类风湿、妇科、颈椎等方面具有特效和长效的中药,将会大有作为”。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文化,将中医药资源和知识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促进大中药产业逐步成为惠及亿万百姓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刻不容缓!(作者庞波系发展中国论坛秘书长)

上一篇:行情易变兑现难--谈中药材行情的特征

下一篇: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