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然环境与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中药资源极其丰富,而“冷背药材”中不乏奇功异效者,现在还没有将其功用充分利用并发挥到极致,有待我们不断了解探索、研究应用。
本人摘录部分品种分期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在中医药传承方面尽一点绵薄之力,使国家中药资源得到更充分的运用。
一、什么叫冷背药材?
“冷背中药”或“冷背奇中药”,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不常用或用量小的药材品种。如此称呼,只是为了区分常用大宗品种,属于习惯上的称谓。
在学术上,那些在传统中药处方中很少出现的药,专家给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名称叫“少常用中药”,《中药志》中就是用的这个词。由于“少常用中药”一词平时很少被提及,所以大家习惯上还是用“冷背中药”一词。
冷背药之所以“冷”和“背”是因为它们用量较少、经济价值不高,常常得不到商业重视。药商之所以要做冷背药生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仍有需求,这是冷背药在今天还存在的主因。
二、冷背药材的种类
安徽中医药大彭代银教授团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联合编写的《中国冷背药材清源图鉴》共收录冷背药材851种,包括植物类药材701种、动物类药材117种及矿物类药材33种。每种冷背药材都详细收载了药材名、别名、来源、溯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功用和相关附注等。收录的图片3000余张,均为鉴定后的原药材或饮片图,全真高清,突出鉴别特征并标注鉴别要点。
从中医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最早药材多数产于黄淮平原、关中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以及它们附近的山地,后来才逐步发展到三北、两广、云贵等地区。也就是说,中医最常用的药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原一带,我国的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由于植物物种特别丰富、历史上经济开发又比较迟,是我国冷背药的集中产地。
三、冷背药材的潜力
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向中医药行业倾斜,促使各大药企对新药研发的不断加大,以冷背药材为主要原料开发的产品稳步递增,冷背药材的需求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我国药典只记录“国家标准药品”,至于大量稀缺“冷背药”现在还没能收入药典,没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的医药体制还在改革当中,药商因意识到法律红线而不敢违规进药,医生因此也不敢逾越用药。
冷背药材品种体量小经营难度高,品种产地过于分散,中药材种子、种苗很难找,种植的人少,种植的面积小,但冷背药材却有着自己的货源垄断与市场定价权。冷背药材有的品种数年卖不出一斤,管理不善或者放坏了就只好扔掉,经营商家的风险较大。同时,由于经营商家少,有的求购商家找不到货源,这无疑又增加了经营难度。受整体经济不景气影响,外部资金流入药市力度不及前几年,囤货商普遍认为大品种因生产过剩无多大商机,而小三类品种需要资金少、回报高,使这类品种由冷转热,引起了药企、药商和药农对冷背药材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普及,中药材已逐步走出国门,进军世界,用量也在逐年增大。一些常用大宗品种药材的野生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只好进行人工驯化种养。今后,随着人们用药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出口量的加大,绿色药材将成为市场的主旋律,会有越来越多的冷背药材得到开发利用,这需要从古代本草中挖掘失落品种,探索老药的新用途,实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切实加强药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应用生物技术保护和开发冷背药用植物资源,使冷背药材日趋走向前台。
四、冷背药材的应用
经笔者调查,在过去的2017年涨价的中药材品种中70%为小三类品种、30%为常用品种,小三类品种占很大的比重,现在依据本人多年临床实践将常用冷背药材逐一论述:
铁树叶:铁树叶,别名凤尾蕉叶,味甘酸性微温,入肝经,胃经,有小毒。具有化痰消肿,和胃散结的功效,主治胃痛、闭经、咳嗽、吐血、癌症和跌打损伤。铁树叶其实就是植物苏铁的叶子,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多栽培于庭园。
老头草:为菊科植物黄白火绒草的全草,生于海拔2300-45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湿润或干燥草地、沙地、石砾地或雪线附近的岩石上环境相对恶劣,药农采收不便,产量较低。近年来随着老头草药效的不断开发,清热凉血功效逐渐被世人所认可,在治疗感冒发热、咽喉炎、肾炎方面的中成药不断推向市场,市场需求缺口瞬间拉大,价格在一个月内从12元飙升至45元,虽然近期行情小幅回调,但仍徘徊在40元左右。预计,高价行情将会刺激近年药农采收的积极性。
樟脑:为樟科樟属植物樟的根、干、枝、叶经蒸馏精制而成的颗粒状物,其中樟脑以生长50年以上的老树产量最丰,幼嫩枝叶合脑少产量低。近年来随着我国老树的不断砍伐,新树龄的提取的樟脑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加之周边部分国家关系紧张,使市场库存得不到进口货源的补充,供求矛盾的激化促使樟脑价格屡创新高,现统货要价在77元左右。
五、冷背药材的挖掘与研究
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冷背药的界定差异是存在的。其次,冷背药是中药质量的重要一环。粗略估计,在老中医的用药中,冷背中药平均要占到1/10以上,此外,中药多是复方用药,所以,认真研究冷背药、控制冷背药的质量对于提高中药质量、确保中医疗效十分重要。
冷背中药里卧虎藏龙,一些药是中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冷背药常不受人重视。首先,对于药材商人而言,冷背药种类很多、用量少、非常麻烦,还赚不到多少钱。其次,质量监管者也会因为其种类多、不熟悉、各方面的研究资料比较少,难以着手进行质量控制工作。药典中的许多冷背药质量标准都很简单,一个性状鉴别,最多再加上一个显微鉴别,其他就没有了。含量标准更没有依据,给冷背药的经营、挖掘和使用带来不便,要想传承好冷背药确实是任重道远,这必须要有政府的引导还有对冷背药有情怀的医药人及专家的付出,才能挖掘出更多疗效好且廉价的中药走向临床。冷背药的其他方面研究,如基源研究、野生变家种、产地加工、质量控制、饮片的炮制生产工艺等,业界很少有人意愿或没有动力去推动。
冷背药材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源问题。资源特别稀缺的冷背药材,价格一路攀升,越挖越少,亟待解决其野生改家种的问题,如人参属的植物‘竹节参’,过去有人用它来冒充人参,现竹节参越挖越少,其价格已经是栽培人参的好几倍。过去资源丰富的冷背药材,现在也因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价格随之水涨船高,有时还存在混杂误用,虽然是同科同属都不是药用植物等问题。尽管冷背药的用量占中药总用量的比重并不大,但它依旧会影响中医药的疗效,伴随着国家挖掘保护民间单方、验方和偏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快速发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我们应该对冷背药材重视起来。
六、冷背药材的传承
人类医学的发展是极其漫长的,从神农尝百草中国便已经开始了医学道路的研究,现代西医的发展从文艺复兴算起也有百年之久。医学的研究离不开药,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药始终是防病养生、治病抗疫的根本。医有中西,药也分中药西药,然而西药短短发展的百年就经过了多次更新换代,一代西药一代强,一代病菌一代狂,如今更是爆出‘超级细菌’的出现,让西药感觉到了回天乏力。相比西药来说,中药的发展已有千年之久,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的365种中药材,《山海经》中记载的很多冷背药材,使用至今,仍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千百年来,中医中药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有能力应对各种疾病的发生,“非典”中中医药的显著效果,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垂青,都让中药的魅力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自从有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便有了中医药的开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悠久,但却从来没有被淘汰,而是日益渐进,历久弥新,现在有一部分人不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甚至黑化中医药,批判中医是伪科学,但历史长河中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医药是祖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财富,我们更应该去学习中医药文化,保护中医药文明,传承并发展中医药事业。(张志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