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十大秦药行情全线下跌,中药材熊市下陕西道地药材如何突围?

发布时间:2025-11-06 阅读:1123

原创 周星星 Ai本草   



近年来,陕西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聚力打造“秦药”品牌,擘画中医药强省蓝图。通过系统评选,“陕西十大秦药”权威榜单应运而生,包括子子洲黄芪、宝鸡柴胡、洋县元胡、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宁陕天麻、宁陕猪苓、澄城黄芩、佛坪山茱萸和略阳黄精(并列第10名)一批品质优良、声誉卓著的道地药材。然而,在全球经济波动与中药材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十大秦药也难以独善其身,近一年来价格全线回落,产业正经历一场严峻的“压力测试”。本文将深入剖析其成因,并结合国家宏观政策与陕西本地实践,探寻秦药产业的突围路径与振兴之策。

一、 产业根基:陕西的中医药资源禀赋与战略定位

陕西并非仅是中药材的“种植大省”,更是承载了《黄帝内经》等中医元典文化的道地药材核心产区。其产业基础坚实:

工业体系初具规模:拥有176家中药饮片、提取及中成药制造企业,年产值达466亿元,形成了从种植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雏形。

资源普查与种质保护先行:已完成全省中医药资源普查,并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为优良品种的选育与纯正品系的延续奠定了科学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中药材种植约150万亩,产量20万吨,养殖林麝等珍稀药用动物2.3万头,实现一二产产值约120亿元。

政策纵深解读:陕西的产业发展,正深度契合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等国家级战略。方案中明确要求“布局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健全中药材全链条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这意味着,秦药的发展已不仅是地方经济议题,更是保障国家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国家队”任务。

二、十大秦药行情简析

图片

表:陕西十大秦药近一年价格变化情况

山茱萸(公斤价,下同):正值产新,产区行情不稳,市场走销不快,价格下滑。现一般货42-43元,好货50元左右。

延胡索:来货价涨,市场要价随之上调。现汉中货45-50元,河南货40-45元。

杜仲:供应充足,需求不旺,行情显疲。现市场板皮货16元左右,走动缓慢。

附子:云南产区产新继续,部分地块单产受天气影响减少,产区鲜货价微涨。市场黑顺片行情暂稳,报价43-45元。

黄精:商家购进积极性不高,市场货源充足,行情平淡。现统货45-50元,大个货60元左右。

柴胡:产新中,行情暂稳。市场山西软切货80-85元,硬切货100元;甘肃货芦头2公分内75元,3公分内60元;药厂货因质量不等报价30-50元。

猪苓:受天气影响新货量不大,前期走畅价坚,现持货商喊价坚挺。一般统货100-105元,中统货110-120元。

丹参:库存充足,商家购货积极性一般,行情走平。现一般货12-13元。

黄芪:货源充足,走销一般,行情逐步趋稳。现市场个子16-18元,5-8丁17-18元,短期行情预计难有改观。

场症结总结:本轮价格普跌,表面看是周期性供需失衡,深层原因则是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种植跟风盲目、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品牌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三、产地评价

1. 强化溯源体系,拥抱强制性政策红利

国家药监局及相关部委正持续推进药品(含中药材)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上海等地要求“配方颗粒从溯源基地采购不低于50%”的政策,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秦药突围,必须将溯源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行动路径:由政府主导,龙头企业牵头,为十大秦药建立统一的、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省级道地药材溯源平台。实现从种子、土壤、田间管理、采收、加工、仓储到销售的全过程数字化、可视化。这不仅是对政策的响应,更是向市场提供“看得见的信任”,为优质优价奠定基石。

2. 建设“三无一全”基地,打造品质护城河

“三无一全”(无硫磺加工、无黄曲霉毒素污染、无公害标准种植/全过程可追溯)是衡量现代中药材品质的黄金标准,也是《中国药典》标准持续提高的方向。

行动路径:整合涉农资金与政策,在十大秦药主产区大力推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集约化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建设高标准、GAP规范的“三无一全”种植基地。这将极大提升药材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从根本上区别于非道地产区的低质药材。

3. 实施“秦药”品牌战略,推动价值回归

好药材必须卖出好价钱。陕西需要像打造“洛川苹果”一样打造“秦药”区域公用品牌。

行动路径:

制定团体标准:在国标基础上,制定高于国标的“秦药”品质团体标准,并建立认证体系。

分级定价:明确划分药材等级(如特级、一级、药典级),建立与等级严格挂钩的价格体系,引导种植户从“求量”转向“提质”。

品牌营销:通过国家级媒体、中医药博览会、跨境电商等渠道,讲好“秦药”的道地故事、文化故事和科技故事。

4. 深化产学研融合,拓展产业边界

“药材”不应止于“卖原料”。陕西拥有多所中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资源丰富。

行动路径:

深度开发: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针对十大秦药及太白七药、太白贝母等特色药源,开发中药经典名方、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如药食同源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极大延伸价值链。

培育龙头企业:支持本地中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科技创新做大做强,打造如“盘龙云海”般的,以秦药为核心原料的全国性中成药品牌。

结论

 十大秦药的价格下跌,是市场发出的最直接的警示信号,也是一次深刻的行业洗牌。它宣告了单纯依靠扩大种植面积的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陕西秦药的未来,必须紧紧抓住 “国家中医药振兴战略” 的历史机遇,以 “质量”为根、以“品牌”为魂、以“科技”为翼,通过构建从田间到病床的现代化、高质量、可追溯的产业新生态,方能穿越周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实现“突围”,将“秦药”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为中医药强省建设和国民健康事业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上一篇:中药材GAP实施进展和发展建议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