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牛市褪去,熊市中的哭嚎暴露出中药材市场最深的病灶——太多人沉迷于"压货赚差价"的淘金游戏,却鲜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打造"卖铲子"的品牌基业。正如西部淘金热中真正致富的并非矿工,而是向淘金者售卖铲子、牛仔裤的商人,中药材行业同样需要两类角色共存:专注产业的"挖金者",与提供品牌赋能的"卖铲人"。
1. 从"价格博弈"到"心智占领"的消费革命
当下消费者不再困于"性价比"与"消费升级"的二元选择,而是追求“心价比”——产品承载的价值观共鸣。正如蜜雪冰城凭"高质平价"理念席卷东南亚,王泽泻、马桑葚等道地药材品牌通过产地溯源体系,让消费者为"郑白芷=中药材精品"的认知溢价买单。这种心智占领,远比短期价格战更具穿透力。
2. 流量陷阱下的品牌觉醒
贝恩报告揭示的营销困境,在中药行业尤为突出:70%企业将预算砸向效果广告,却陷入"流量越买越贵,客户越走越快"的怪圈。反观同仁堂、片仔癀等百年品牌,持续用文化IP塑造(如安宫牛黄丸的"救命药"认知)构建竞争壁垒。数据显示,品牌广告的长期价值是效果营销的3.2倍,这正是"卖铲人"的商业逻辑——帮助"挖金者"把交易关系升级为情感连接。
3. 产业分工:淘金者与卖铲人的共生模型
上游挖金者:种植大户、饮片厂专注品种深耕,如甘肃党参产业带通过GAP认证提升品控,这是"淘金"的基本功。
中游卖铲人:品牌服务商打造道地标识体系(如"文山三七"地理标志),电商代运营团队构建"中药材+大健康"场景营销,这类赋能者正在催生产业新价值。
下游价值重构:当"平遥推光漆器+中药香囊"成为文旅爆款,当酸枣仁茶饮在直播间单日破百万,证明消费终端愿为文化附加值和体验感支付溢价。
4. 监管倒逼下的品牌护城河
随着2025版药典标准提升,靠信息差牟利的空间加速萎缩。云南某三七企业投入千万建立"一物一码"追溯系统,终端溢价却提升40%;亳州商户联合打造"华佗故里"区域品牌,客单价较散装货高出2-3倍。这些案例印证:品牌化不是成本,而是对抗同质化的最佳武器。
综上所述,中药材行业正从"资源掠夺"转向"价值深耕"。聪明人已在熊市布局:有人继续深挖产业金矿,有人转型为卖铲人——前者需要后者构建品牌护甲,后者依托前者获得生存土壤。当"李渡高粱酒+葛根解酒药"的联名礼盒成为商务馈赠首选,当00后为"熬夜人参水"的国潮包装主动种草,这个古老行业正在证明:真正持久的财富,属于既会挖金矿,更懂造铲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