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郭日新许玮仪朱嘉亮王翀
魏锋
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240806001
摘 要树脂类中药作为一类来源特殊、品种繁多的中药,其疗效确切、药用历史悠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树脂类中药不同于动物药、矿物药及普通的植物药,其物质组成复杂,导致其性质较为特殊。梳理树脂类中药的性质与分类、质量标准及应用情况、质量现状,为其进一步研究与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树脂类中药是指可供药用的、以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植物分泌物,是植物组织的正常代谢产物或割伤后的分泌产物,是一类较为特殊、用药历史悠久的中药[1]。对树脂类中药的最早应用虽难以考证,但其应用与我国源远流长的香文化存在一定关系,如乳香、没药、血竭、阿魏、苏合香等曾以“香药”“香木”等为人熟知,并通过进口方式传入我国。树脂类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活血、开窍醒神、化痰散结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表明,树脂类中药含有大量的挥发油、树脂、树胶、游离芳香酸等物质,过度煎煮易导致其药效散失,不宜久煎久煮,因此其常以原粉形式入药[1-5]。目前,受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及多来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树脂类中药整体质量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1-5]。本文系统梳理树脂类中药的性质与分类、质量标准及应用情况、质量现状,为其深入研究与质量控制水平提升提供参考。树脂类中药多为非晶形固体和半固体,主要来源于金缕梅科、橄榄科、棕榈科、安息香科等植物。树脂类中药在水中既不溶解也不吸水膨胀,可利用该性质检测水溶性杂质和色素,也就是水试。因其能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可以提取、精制树脂。此外,还可以采用火试检测树脂类中药,即加热熔融,这种方法会燃烧冒浓烟,有特殊的气味。这些性质结合一些理化鉴别,如浸出物、灰分及酸值、皂化值、碘价测定,对树脂类中药的真伪、优劣评价具有一定意义。树脂的化学组成通常是很多高分子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由二萜烯和三萜烯的衍生物组成,包括树脂酸、树脂醇、树脂酯和树脂烃。根据挥发油、树脂及游离芳香酸等成分,树脂类中药大致可以分为单树脂类和复合树脂类[1-5]。单树脂类一般不含或含有很少的挥发油及树胶,按照其所含主要成分又可细分为酸树脂、酯树脂和混合树脂。酸树脂主要成分为树脂酸,如松香,其为不规则块状,表面淡黄色、棕黄色或黄褐色,质松脆,断面有光泽,味苦,燃烧时产生浓烟,具松节油气。酯树脂主要成分为树脂酯,如血竭和枫香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而成[6]。麒麟竭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呈类圆方形或方砖形。血竭商品有加工血竭和原装血竭之分,加工血竭类圆方形;原装血竭是碎块,含一些杂质。血竭表面暗红,有光泽,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粉,质硬而脆,破碎面红色,研粉为砖红色,气微,味淡,在水中不溶,在热水中软化。将其粉末置白纸上,用火隔纸烘烤即熔化,但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红色,以火燃烧则产生呛鼻的烟气。枫香脂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干燥树脂,7—8月割裂树干,使树脂流出,10月至次年4月采收,阴干,呈不规则块状,淡黄色至黄棕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脆,断面具光泽,气香,味淡,少量微火灼烧,有多烟火焰,具特异香气[3,6]。复合树脂类根据所含主要成分又可细分为胶树脂、油胶树脂、香树脂和油树脂。胶树脂主要成分为树胶和树脂,如藤黄,其为颗粒均匀的鲜黄色粉末,气微,味辛辣,加水研磨成黄绿色乳状液,先澄清,继呈橙红色。油胶树脂主要含挥发油、树胶和树脂,如乳香、没药和阿魏。《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乳香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同属植物B. bhaw-dajiana Birdw.树皮渗出的树脂[6],分为索马里乳香和埃塞俄比亚乳香,每种乳香又分为乳香珠和原乳香。乳香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土耳其、利比亚、苏丹、埃及也有分布,呈长卵形滴乳状、类圆形颗粒或粘合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块状物,大者长达2 cm(乳香珠)或5 cm(原乳香),表面黄白色,半透明,被有黄白色粉末,久存则颜色加深,质脆,遇热软化,破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具特异香气,味微苦,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3,6]。没药是橄榄科植物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树C. molmol Engl.的干燥树脂,分为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南部及印度等地。天然没药呈不规则颗粒性团块,大小不等,大者直径6 cm以上,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黄色粉尘,质坚脆,破碎面不整齐,无光泽,有特异香气,味苦而微辛。胶质没药呈不规则块状和颗粒,多黏结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大者直径6 cm以上,表面棕黄色至棕褐色,不透明,质坚实或疏松,有特异香气,味苦而有黏性[3,6]。阿魏是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zs K.M. Shen或阜康阿魏F. fukanensis K. M. Shen的树脂,春末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茎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渗出的乳状树脂,阴干。其主产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阜康市等地,呈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块状者体轻,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新鲜切面颜色较浅,放置后色渐深,脂膏状者黏稠,灰白色,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3,6]。香树脂主要含有游离芳香酸、挥发油和树脂,如苏合香和安息香。《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苏合香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L. orientalzs Mill.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主产于土耳其、叙利亚、埃及、索马里等,我国广西、云南亦有栽培,为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棕黄色或暗棕色,半透明,质黏稠,气芳香。取香树脂1 g与细砂3 g混合后,置试管中,加高锰酸钾试液5 mL,微热即产生显著的苯甲醛香气[3,6]。安息香是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 Craib ex Hart.的干燥树脂,树干经自然损伤或于夏、秋二季割裂,收集流出的树脂,阴干,其主产于我国广西、云南、广东等地,进口安息香主产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为不规则的小块,稍扁平,常黏结成团块,表面橙黄色,具蜡样光泽(自然出脂);或为不规则的圆柱状、扁平块状,表面灰白色至淡黄白色(人工割脂),质脆,易碎,断面平坦,白色,放置后逐渐变为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加热则软化熔融,气芳香,味微辛,嚼之有沙粒感。取安息香约0.25 g,置干燥试管中,缓缓加热,即发生刺激性香气,并产生多数棱柱状结晶的升华物。取安息香约0.l g,加乙醇5 mL,研磨,滤过,滤液加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0.5 mL,即显亮绿色,后变为黄绿色[3,6]。油树脂主要含有树脂和挥发油,如松油脂、加拿大油树脂。近代以来,树脂类中药首次以“树脂类”之名收载是在1959年原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主编的《中药材手册》中,其中收载10种临床常用品种;200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修订的《中药大辞典》中收载树脂类中药96种,除常用品种外,还引入较多民间经验和少数民族医药经验品种[4]。目前,《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树脂类中药有干漆、血竭、安息香、苏合香、沉香、没药、阿魏、枫香脂和乳香9种临床常见品种[6],这些树脂类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中均涉及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项(表1)。其中干漆、沉香和阿魏项下还收载了浸出物检查项,沉香项下还收载了特征图谱项。总体看来,各品种鉴别项均涉及理化鉴别,多数还涉及薄层色谱法(TLC)并多以对照药材为对照。乳香采用气相色谱法(GC)鉴别,检查项涉及干燥失重、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杂质、醇中不溶物、酸值、皂化值等项,各品种具体检查项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血竭检查项下还涉及针对松香掺伪的检查;含量测定项中血竭、苏合香、沉香测定指标分别为血竭素、肉桂酸和沉香四醇,安息香测定指标为总香脂酸(以苯甲酸计),没药、阿魏、枫香脂和乳香测定指标均为挥发油。表1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树脂类中药质量标准
注:√表示涉及相关检测项;—表示未涉及相关检测项;TLC.薄层色谱法。
树脂类中药用药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主要有活血散瘀、消肿生肌等功效。例如,《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乳香具有活血定痛、消肿生肌的功能主治,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没药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的功能主治,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6]。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树脂类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1,5]。因此,目前树脂类中药仍被广泛应用于中成药中。《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处方中含树脂类中药的中成药品种较多(表2),含乳香的中成药有91种,含没药的中成药有77种,含血竭的中成药有23种,含苏合香、安息香、阿魏、枫树脂的中成药也有数种。由此可见,树脂类中药在中成药中的应用以乳香、没药居多,且乳香、没药常以药对配伍使用,含乳香、没药药对的中成药有67种。此外,树脂类中药的性质决定其入药形式以原粉为主。表2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处方含树脂类中药的中成药
树脂类中药的质量研究集中于常见品种的化学成分,对乳香和没药研究相对较多。乳香化学成分多样,包括三萜、二萜、单萜、挥发油及糖类等。其中三萜类成分是乳香特征性成分,又分为齐墩果烷型、羽扇豆烷型、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和甘遂烷型四环三萜不同亚型,对乳香酸类五环三萜的研究较多;二萜类成分又包括西松烷型大环二萜、香木兰烷型二萜;挥发油被认为是乳香发挥药效和散发香味的关键物质基础,主要有烯类、酯类、醇类等物质[7-13]。魏龙吟等[11]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11-羰基-β-酰乳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基-β-乳香酸5个乳香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乳香质量评价方法。赵子熙等[12]采用UPLC-质谱法(MS)同时测定药用乳香中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基-α-乳香酸、3-乙酰基-β-乳香酸、11-羰基-β-酰乳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和3-酮基-11α-羟基-β-乳香酸7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乳香酸类成分以3-乙酰基-β-乳香酸质量分数最高,平均质量分数为21 mg·g–1,其次为β-乳香酸,再次为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α-乳香酸和11-羰基-β-乳香酸,3-乙酰基-α-乳香酸和3-酮基-11α-羟基-β-乳香酸质量分数较低,均低于1 mg·g–1。董运茁等[13]研究了乳香醋炙前后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等13个乳香酸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乳香醋炙后含量升高最为显著的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可能是乳香醋炙增效的物质基础之一。没药主要含有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类等成分,其中倍半萜是没药属植物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杜松烷型、吉马烷型、桉烷型和愈创木烷型等不同结构类型;二萜类成分主要包括右松脂烷型和松香烷型[14-17]。宿树兰等[18]分别采用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PDA)对没药中挥发性成分和非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其中倍半萜、有机酸酯和二萜酸类成分是没药的主要成分。张文婷等[19]采用甲醇超声提取的方式,对没药可测成分进行HPLC特征图谱分析,结果天然没药与胶质没药差别明显。此外,乳香-没药常以药对形式配伍使用,本草记载早见于华佗《中藏经》,相关研究还从现代临床应用角度科学阐释了该药对的功效表征及作用机制等[20-21]。目前,乳香、没药等常用树脂类中药常依赖进口,基原不同,且来源有限,从而导致其价格昂贵,因此市场上出现一些掺伪使假的情况,并以松香掺伪为主[22]。松香为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油松P. tabuleaformis Carn.或同属数种植物树干分泌物除去挥发油所得的树脂[22]。由于松香价廉易得,有不法商贩为谋取利益,采用松香掺伪乳香、没药、血竭、枫香脂等常见树脂类中药。此外,松香所含成分主要有松香酸,其对人体具有较大危害性,如这些问题中药用于制剂生产,则会导致中成药产品质量存在安全性风险。为严厉打击树脂类中药的掺伪行为,近20年来,各药检机构基于国家药品抽检等检验检测工作,针对有关品种存在的松香掺伪问题,分别研究建立了相应的以松香酸为指标的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23],见表3。此外,血竭还涉及龙血竭掺伪和非法染色问题。龙血竭来源于百合科龙血树属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由该植物的脂木材经乙醇提取而得,剑叶龙血树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广西、海南等地。血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血竭素,而龙血竭中主要成分为二氢查耳酮类成分,以龙血素A、龙血素B为代表[24]。血竭非法染色问题主要涉及采用红色系化工染料进行染色,比如苏丹红Ⅳ、808猩红。目前发布的血竭相关补充检验方法仅1项,检查指标包括苏丹红Ⅰ、苏丹红、808猩红和松香酸,这为打击血竭非法染色和松香掺伪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执法依据。树脂类中药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决定其化学组成十分复杂,树脂包括经过氧化、聚合、缩合等化学作用形成的树脂酸、树脂醇、树脂酯、树脂烃等,常与植物体内挥发油、树胶等混合,因此研究并阐明物质基础组成比较困难。尽管如此,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乳香、没药等一些常用树脂类中药的药效物质组分或成分也不断被发现,为其质量控制标准的提高与完善提供了依据。树脂类中药常依赖进口及多来源、多基原的现状导致其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市场上出现了松香掺伪、染色等不法行为。为严厉打击这些掺伪使假行为,药检机构在监督检验工作中以问题为导向排查相关风险,结合开展树脂专项检验集中整治,相继建立了一系列补充检验方法,为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提供了可靠的执法依据,确保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大大促进了树脂类中药的传承与高质量发展。引用本文:刘静,郭日新,许玮仪等.树脂类中药研究概况[J].中国现代中药,2025,27(03):39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