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中药材涨价背后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0-06-27 阅读:1305

       郑智文

    随着药市销售淡季的深入,多数药材行情趋于平稳。虽然目前多数药材价格偏高,但是,并没有因为销售淡季价格出现大幅跌落,甚至少数产新品种价格还在逆市上扬,这是不同于往年同期的一个明显特点。今年上半年多数药材价格大幅上涨,使得药市行情更加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药市行情背后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反思。

    今年药市行情变化多数出人预料之中。如:一些野生药材产新价格仍居高不下,有的继续攀高,如:苍术、赤芍、白鲜皮、重楼、猪苓、九节菖蒲、肉苁蓉等;麦冬、元胡、浙贝等在减种减产的利好因素鼓动下,产新后价格一路走畅上扬。

    三七价格涨的更是离题万里,尽管货源偏紧,受干旱出现伤苗死苗现象,但是,也不至于货源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由于三七涨价离谱,影响了一些生产企业成本的增加,以及原料采购困难,由此引起了国家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同时,大蒜的暴涨,以绿豆为代表的杂粮、玉米等也在农产品市场上屡创“天价”。为此,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和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违法行为。枪打露头鸟,三七自然也在打击范围之内。在国家政策的打压下,三七一扫涨价雄风,行情江河日下,价格开始大跳水。

    三七价格的暴涨,暴漏了中药材流通领域的空白和无奈!一些用药单位在药材涨价后,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反而成了无米下锅。自市场经济放开以来,省级县级国营中药材公司纷纷倒闭,中药材原料唯一可靠的“蓄水池”,没水了。一些中成药生产企业在买方市场为天下的时代,自以为中药材原料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无需占用大量的资金去囤储药材,只要生产需要随时都可从产地或市场购买。殊不知,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社会在发展变化,药材行情也在悄然改变。

    随着劳动价值的提高以及粮食作物的提价,种植药材已不再是农民唯一的经济来源,同时,农民工大批进城打工,也使得仅靠人工种植的中药材生产面临困惑,多数不愿再种植管理费时费工收入又没有保障的中药材。所以,近几年中药材生产的大幅调减是推高其自身价格的主要因素。疫情、自然灾害只是药材价格上涨的“导火线”。至于人为惜售、囤积,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如果三七不是多年低价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看好未来行情而积极买货。外因是在内因的作用下才发挥起来的,鸡蛋在一定的温度下可以孵化出小鸡,但是,在同样的温度下,石头则不会孵化出鸡崽。这里面包含着辩证唯物论。有些用药单位把三七价格暴涨归罪于人为炒作,为什么不反思自己。俗话说,囤里有粮,荒年不慌。如果平时多储备一些常用药材原料,管它药材价格潮起潮落。孔夫子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今年上半年多数药材价格上涨,难道都是人为炒作。桔梗、板蓝根、白芍、丹皮、重楼、九节菖蒲、猪苓、覆盆子,如果不是多年低价生产减少,资源萎缩,会出现价格一涨再涨吗?草决明、地肤子、蒲公英、益母草、鸡血藤、胖大海等药材为何价格不大幅上涨。古人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弄清了药材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也就知道了目前药市行情为何居高不下了。


    今年春季我国中东部遭遇“倒春寒”,使得正逢花期的果实类药材坐果受到严重创伤。目前一些果实类受灾减产基本明朗,只是受灾幅度大小不同。同时,我国南方多省夏季又遭遇洪涝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中药材生产将是致命的打击,使得一些生产尚未大面积恢复的家种药材无疑是雪上加霜。药市未来行情将何去何从,种种迹象表明今秋药市行情仍将好戏连台,热点,亮点品种继续增多。

 

 

上一篇:长夜漫漫----薄荷油行情有待暴发

下一篇:苍术产新价居高不下 杜仲价格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