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带来不一样的中医药观察视角,能八卦的咱就不去闲聊。八卦心态笑看中医药行业大事件。 一、广东12种中成药将降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常态化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的决策部署,广东参加了由湖北牵头开展的全国中成药联盟药品带量采购,并于近期产生了中成药联盟集采中选结果。此次全国中成药联盟中选价格平均降幅42.27%,广东参加了其中12个药品,共涉及55个企业,将有效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据了解,药品集中采购,是医保部门牵头组织一批医疗机构,以成规模的药品需求量向医药企业寻求较低的“团购价”。此次集采涉及广东医疗机构共900余家,合计采购量约1.4亿(片/粒/袋/支/丸)。此次集采首年采购周期从2023年10月31日至2024年10月30日,采购周期为2年,视情况可延长1年。 点评:面对中成药集采,降价已成趋势,而上游端中药材持续涨价,原料成本大幅增加,药企将迎难而上。报量最大的是心可舒,采购量为8.2亿片,其核心原料山楂近一年涨幅超过20%,丹参涨幅超过20%,葛根涨幅超过15%,三七涨幅超过20%,云木香涨幅超过20%。药企面对中药材原料价格上涨是继续高价采购,还是调减生产计划,这是一个不好选择的选择题! 二、不十年成果丰硕 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10月12日,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揭牌。这是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之一。 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在国内建设了一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中医药高质量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制定颁布了98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点评:一方面,中医全球开花,中药材产业提升和生产力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技术和产业资本紧密结合,依托“三农”长期不间断地投入;但另一方面,广大农户又是弱势群体,“春种秋收”、快速实现回报是其最基本的诉求,他们无法承载中药材“绿色、道地、无公害”的重任,也无法真正作为履约对象完成“订单农业”。正是面临的这种“三农”问题的复杂性,造成了国内近30年来,在中药材生产源头的科技转化和产业提升上,屡屡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药材好,药才好。 三、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中药香料滋补需求减弱 今年夏粮生产克服“烂场雨”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国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下降0.9%,但产量仍居历史第二高位,实现了丰收。全国早稻产量567亿斤,比上年增长0.8%。受到巴以冲突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影响,海外经济形势不明朗,全球香料和滋补品需求减弱。 市场小品种因产地成本增加,市场价格出现上调,整体缺乏大宗品种引领市场热度,市场整体平淡如水。国产含量决明、蜂房、鸡内金货物不多,价升;菟丝子、锁阳青黄不接;野生狗脊需要资质,国外进口少,国内产量低,低位涨幅明显。 安徽白芍、白术货减、丹皮货增,行情震荡,价稳,外地货增多;鲜当归、党参上市成交疲软;罗汉果连续暴跌历史低价关注多;内蒙产区结束,北沙参、桔梗、防风上量中,价格跟随下滑;木香产新微滑,枳实、金樱子保持下滑。市场下滑品种明显增加,持货商未来信心如何,需要密切关注。